懟完東林文官,崇禎特開心,但出了大殿,他又心事重重。
文官中有對大明忠心耿耿的人,他都記在紙上,並把韓爌、袁可立、孫承宗等有名望的人都提拔進內閣,但這些忠臣才讓他頭疼不已。
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太死板,隻認死理,一點麵子都不給皇帝留。
崇禎想提拔盧象升,內閣齊問此人在大名毫無建樹,陛下為什麽提拔?
此人是大明未來的希望,他能力挽狂瀾,曾經在······這些理由都是崇禎在模擬世界中知曉的,現在說出未來的事,別說閣臣不信,就算他們信,崇禎敢說麽?
沒有理由,內閣自然不同意,他們不給聖旨寫票擬,吏部見到直接封駁,聖旨就變成一張廢紙。
沒辦法,崇禎隻能發中旨。
但更讓他無顏的事發生了,盧象升居然拒詔。
說什麽朝廷委任官員,都要經過吏部廷推,這才是唯一正途。
皇帝直接下旨任命,不符合規矩,這官我當不了,請陛下收回成命。
這直接成為崇禎的大笑話。
言官紛紛上書譴責他繞過廷推任命官員,朝臣也強烈反對,崇禎直接下不了台。
他這樣任命,也是為了明年建奴入寇做準備。
阻力這麽大,崇禎不得不做出人員變更。
首輔韓爌被罷免,派去陝西賑災,孫承宗派去平亂,袁可立專管遼東防務。
他刻意提拔溫體仁、周延儒、王永光、申用懋等人入閣,這些人本事不大,卻貴在聽話。
崇禎的想法很簡單,也很直接。
魏忠賢弄軍餉,邊軍就有活力。
隻要毛文龍還活著,建奴就不敢義無反顧繞道蒙古入寇。
反正他已清楚建奴入寇的線路,他早想好對策,往長城防線上的龍井關、大安口補充兵力,嚴防死守。
再往順義、通州調兵遣將,布下重兵,到時候建奴肯定會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