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汉魏风云

第一百零八章 番外篇1 孙策起兵

字体:16+-

公元192年,四月,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败走,逃到岘山之中,孙坚追击。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亡。

孙坚之子孙策,暂时屈事袁术,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忘记孙坚的遗志,他一直等待着机会的到来,终于机会来了

袁术的割据势力屯重兵在邻郡九江郡的郡治-寿春,袁术因为军队缺粮,便向当时的庐江太守陆康索要米三万斛。而陆康则认为袁术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袁术大怒便要出兵讨伐陆康。

孙策请愿,于是袁术派遣孙策攻打陆康,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陆康率军队固守,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闻讯皆返庐江,乘夜爬城墙回来帮助守卫。陆康一直坚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后仅仅一个月后,他就病逝,时年70岁。陆康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朝廷怜悯他守城的气节,拜其子陆俊为郎中。

袁术得知孙策征讨庐江太守陆康,得胜而回,而在陆康病逝后,大摆宴席,不禁感叹,如果孙策是自己的儿子该多好。孙策得知后对袁术嗤之以鼻,他袁术还不配当自己的父亲。

当日筵散,孙策见袁术席间相待之礼甚是狂傲,心中同样郁闷不已,乃步月于中庭。因思父孙坚如此英雄,我自己却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

忽见一人自外而入,大笑道:“伯符何故如此?尊父在时,便多次重用于我,君今有不决之事,何不问我?”

孙策一看,原来是朱治。

朱治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到处征战。中平五年,朱治被拜为司马,随军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周朝、苏马等贼军,立有战功,孙坚表他行都尉。初平二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朱治随孙坚大破董卓于阳人,进入洛阳,被表行督军校尉,特许将领步骑,往徐州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孙坚战死后,朱治便辅助其子孙策,依靠于袁术。他后来知道袁术不立政务、品德,便劝孙策返回江东自立。

“策所哭者,是恨不能继父之志耳。”孙策痛恨道。

“那伯符何不告诉那袁公路,借兵往江东,假名去救吴景。”

“只恐那袁公路不肯啊。”孙策叹道。

“伯符不必担忧,那袁公路早已有称帝之心,我们不如将玉玺献给袁术,得到玉玺后他必会出兵。”说话的是吕范,乃袁术谋士,汝南细阳人,他早就想要脱离袁术,因为他觉得袁术实在没什么未来,于是三人计议已定。

次日,孙策入见袁术,哭拜道:“父仇不能报,今母舅在吴景,又为扬州刺史刘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将被害。策敢借雄兵数千,渡江救难省亲。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遗下玉玺,权为质当。”

袁术闻有玉玺,当看到是真正的传国玉玺后,他那贪婪的目光再也隐藏不住,大喜道:“吾非要你这玉玺,今且权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马五百匹与你。平定之后,可速回来。你职位卑微,难掌大权。我表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克日领兵便行。”

孙策拜谢,遂引军马,带领朱治、吕范、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择日起兵。

大军行至历阳,见一军到,他的好友周瑜前来投奔。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我有了你,事就成了。”

原来孙坚讨董卓之时,移家舒城,周瑜与孙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孙策长周瑜两月,周瑜以兄事策。周瑜的叔叔周尚,为丹阳太守,今往省亲,结果到此与孙策相遇。

孙策的母亲在庐江舒县,此时的舒县正在被严白虎侵扰,却被身在庐江的卫寻暂时击退。

孙策和周瑜率军赶到了舒县,击退了严白虎。进驻舒县后,孙策得知了这段时间,孙策的母亲吴夫人一直由舒县县令卫寻所保护,而且多次击退了严白虎的进攻,对此孙策十分感激。

“多谢卫大人,若是没有卫大人的帮助,家母已经不幸!”孙策激动的抱拳道,他是打从心里感激卫寻所做的一切。

“孙将军过谦了,我卫寻本为一方县令自然有守土保民之责。”卫寻微笑道,他对这位年少的将军也十分有好感。

孙策十分欣赏卫寻,特意想要邀请卫寻,卫寻看到孙策的诚意邀请也是十分感动。

周瑜这时开口道:“伯符欲行大事,则离不开这江东二张。”

“何为二张?”

“一人乃彭城张昭,字子布;一人乃广陵张纮,字子纲。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周瑜开口道。

“主公欲得此二人相助便交予在下吧。”卫寻开口道。

孙策一听大喜,立刻准备聘礼,而卫寻则亲自前往二张的住处,在卫寻的极力劝说下,况且卫寻本与张昭有旧,于是二张同意的卫寻的请求。孙策得知张昭张纮前来投奔,亲自迎接,之后便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商议攻击刘繇。

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孙策的队伍不断壮大,到吴景的驻地历阳时,已有五六千人。孙策连续出击,所向披靡,没人能抵挡他的锋锐,而且孙策军队的军纪严明,百姓们也都相当拥护。

初平四年(193年),二十一岁的孙策在周瑜、程普和黄盖等人的支持下,从历阳渡江,孙策辗转作战,战无不胜,没有人能抵挡住他的攻势,百姓听到孙策将要到达,全都失魂落魄;各地官员弃城出逃,躲到深山之中。及至孙策到来,军队奉有命令,不敢进行掳掠,民间的一只鸡、一条狗、一棵蔬菜,都不能触动。于是民心大为欢悦,争先用牛肉和美酒去慰劳孙策的军队。孙策相貌英俊,言谈幽默,性格豁达,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使用人才。因此,无论士大夫还是一般百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为他尽心尽力,乐意为他效死。

曲县

这里是扬州太守刘繇的治下,暂时算是扬州的世外桃源,并没有遭到战争的侵袭。只是这样的太平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知道吗,那袁术的手下有一名将领名叫孙策,如今已经攻克数县了。”

“是啊,真不知道仗会打到什么时候。”

“这孙策风头正盛,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打过来?”

两名农夫谈论着。

远处,一位年轻的铁匠正在奋力的打铁,他光着上身,显露出了他那坚硬的胸膛,脸上沾满汗水,锵锵”的声音一阵一阵,但他的脸色十分沉静,并没有被周遭的气氛所打扰。

他汗流浃背地翻打着铁砧上的撬棍,火花四溅……,只听“哗”的一声打完的铁剑放到水里,等再从水里拿出后,已经是一把崭新的宝剑。

“不愧是李老的儿子,真是一把好剑啊。”农夫走来看到后不禁感叹道。这位年轻铁匠的父亲是曲阿县出名的老铁匠,打过无数铁,从他的手里打出来的犁具都是上乘之作。

“剑的好坏,要看用剑的人。”见农夫们走后,年轻的铁匠淡淡道。

他叫李俊,是曲县李铁匠的儿子。

在把最后一把剑锻炼完后,收拾好东西后路便走进屋子。

“孩儿拜见父亲。”李俊在见到自己的父亲后先是一礼。

李铁匠看到自己一脸坚定的儿子叹了口气。

“怀远,你可是决定了?”

李俊鉴定点头道:“父亲,如今天下已经大乱,孩儿想离开曲县,去择一明主,立下功业。”

李铁匠听到后,微微有些不舍,出于尊重李俊的决定,李铁匠缓缓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了一块很长的木箱。打开后,是一把宝剑。

“父亲,这是?”

“既然你如此决定,为父也不再挽留,此剑名叫“飞虹剑”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而我们的祖先便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李牧。”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李俊听到后不由得有些惊讶,只听李铁匠继续说着

“李大将军被害后,他的后代有一支逃到了楚国,也就是后来的曲阿,于是便在这里立足,这也是为何我不希望你参军的原因。”李铁匠叹道,他们的祖先便是被君主谋害而死,这件事彻底让李家的后代寒心。

“可既然如此,父亲为何要把“飞虹剑”交给孩儿?”李俊不解道。

只听李铁匠微微一叹。

“如今不同了,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北方的匈奴一定会趁虚而入,先祖最痛恨的便是匈奴,作为他的后代,绝不可埋没了先祖,所以怀远啊,去做你该做的吧。”

李俊听完向自己的父亲深深的一鞠躬。父亲,我会拿起这把“飞虹剑”从拾祖先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