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評沒有勸動田豐,心中不由得暗罵了一句“這個老古董”,事情都到了這個時候了,還在和袁紹賭氣。
都說奸臣誤國,其實忠臣誤國往往更加可恨,明末崇禎時期,又一位被譽為明朝最後一位大儒的劉宗周。
當時在東北大地上,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已經建立了後金帝國,覬覦大明江山,虎視眈眈。
明王朝外有強敵襲擾,內有農民軍為亂,可謂內憂外患。
崇禎帝很想力挽狂瀾,拯救大明帝國,隻可惜時局已是強弩之末,為時已晚。
劉宗周雖然被譽為明朝最後一個大儒,但對於治國理政一竅不通,他的言行用迂腐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國家太平無事的時候,劉宗周如此勸諫皇帝無可厚非,問題是大明已經岌岌可危。
某日,崇禎帝急召大臣,商議退敵之策。
禦史楊若僑向皇帝舉薦德國傳教士湯若望,聲稱此人精通火器製造,可以啟用他,鑄造火炮擊敗清軍。
這本來是崇禎帝一次難得的機會,但是劉宗周犯起了糊塗,他據“理”力爭,聲稱:“臣聞國之大事,以仁義為本,以節製為師,不專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國,止用若望鑄炮小器?恃以禦敵,豈不貽笑邊方。”
老劉頭這段話的意思是:臣聽說國家遇到了大事,應當以仁義為立國之本,以慎獨克製為老師,不能僅僅依賴於老外鑄造的火器。我堂堂大明帝國,僅僅憑借湯若望鑄造火炮尋求退敵之策,豈不是讓外國人恥笑嗎?
為了防止湯若望妖言惑眾,劉宗周強烈建議皇帝將湯若望“放還本國,以永絕異端之根。”
崇禎帝終於認識到,大儒劉宗周對於治國安邦毫無益處,隨即以“愎拗偏迂”的罪名,再次打發他回老家。
崇禎帝趕走了矯情偏執的劉宗周,感慨地說:“朕豈不知劉宗周之為忠臣哉?必欲我為堯舜,當此之時,我何以為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