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車沿著崎嶇不平的路,向十三陵駛去,車後騰起團團塵霧,車上坐著趙其昌、趙同海和於連增三人。透過迷蒙的玻璃窗,眼望十三陵漸已轉綠的原野,趙其昌一言不發,陷入了沉思。小趙憋不住先開口問:“吳副市長和夏所長有什麽安排?”
十三陵全景簡圖
“為什麽先在定陵?”小於問。
“定陵營建年代較晚,地麵建築保存得比較完整,將來修複起來也容易些。”
“吳副市長怎麽說?”小趙追問。
“他說萬曆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會多一些。”“那我們先從哪裏著手呢?”趙其昌沒有回答。他根本沒有聽見小於的問話,此刻他已沉浸在初次調查定陵的情況和有關定陵的史料之中。
定陵雖是明代陵墓中建成較晚的一個,至今隻有三百多年,但風雨剝蝕、戰亂兵燹,使這座十三陵中僅次於長陵的巨大陵園殘破不堪。高大寬厚的朱紅色外羅城[1]早已**然無存,陵牆兩處倒塌,那輝煌地象征皇帝權力與威嚴的黃色琉璃瓦大殿,隻殘存幾排柱礎石,似乎在向世間訴說著所經曆的劫難。
據史料記載,定陵曾遭受過三次大火的焚燒,以至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清軍入關後,對明陵進行了大規模破壞,並放火焚燒了萬曆帝的定陵和天啟帝的德陵。
發掘前考古人員拍攝的定陵全景
此前不久,李自成率大軍逼近京城,從柳溝入德勝口,因居庸關守將投降,十三陵被起義軍攻下。李自成下令焚燒十三陵大殿,搗毀定陵、慶陵、德陵宮牆與宮門,整個十三陵“磚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絕”。
順治四年(1647年)以後,清朝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為緩和民族矛盾,安撫明朝遺老,說江山並非得自朱明王朝,而是取自李自成之手,還對明陵進行了一定的保護。設陵戶、給贍田、禁樵采,並對崇禎的思陵進行了修葺。乾隆五十年(1785年),高宗弘曆在明成祖朱棣的“神功聖德碑”碑陰鐫刻“哀明陵十三韻”,略示對明代帝王哀悼之意,並對曾經遭到破壞的定陵、德陵進行較大規模的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