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3層城磚疊壘的“圭”字形封磚,一天之內全被拆除,金剛牆後麵的秘密全部暴露出來。這是一間六十多平米的長方形隧道,前麵連接著金剛牆,兩壁用九層石條疊砌,頂部用灰磚起券[1],地麵同兩券一樣,也由光滑的石條鋪成。由地麵至券頂通高7.3米,隧道後部與地宮大門相連。這位於金剛牆內的地宮隧道,實際上是石隧道的最後部分,也是地宮的引導建築。考古工作者把這部分建築稱為“隧道券”[2]。
隧道券的石壁,便是地宮大門的外部;這是一座起券的門洞,全部用平整的石條構成。券門門樓的簷瓦、脊獸、椽頭全部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券門下是用大青石雕成的須彌座[3],上麵極其細膩地雕刻著俯仰蓮花的紋飾,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和神秘色彩。整個券門除擁有東方建築的造型藝術之外,還融進了古希臘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神韻,顯得古樸典雅、華麗秀美、秘不可測。券門之下,就是兩扇輝煌威武的石門。
金剛牆開口越來越大
玄宮甬道劵立麵圖
發掘人員聚集在木板房,極度興奮地探討著地下玄宮內兩扇石門的奧秘。門內有石條把兩扇大門死死頂住,使外來的衝擊力無法破門而入,這是肯定的。那麽,這塊石條是誰放進去的?放好後人又怎樣出來的呢?難道是殉葬的妃嬪宮女,在入葬人員撤出玄宮後,她們在裏麵搬動石塊把門頂住?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根據史料記載,殉葬的妃嬪宮女都是先被殺死之後,才和帝後的棺槨一起入葬。這一點,除奴隸社會外都被發掘所證實。況且,按照明代的葬製,隻有皇帝皇後才有資格入陵,即使是名位尊貴的皇貴妃,也必須嚴格遵守這種製度,而絕對不允許入陵。明代雖有妃嬪宮女殉葬的記載,但也隻是把這些女人吊死後,另葬別處。是否地下宮殿還有別的秘密通道,在帝後入葬完畢,讓工匠用石頭把門堵死,然後再從秘密通道出來?盡管在後來的發掘中,又發現兩條通往地宮的甬道,但用工匠堵門的假設,還是被排除了。既然要防止後人開門入宮,那麽這條通道被堵死,工匠出來的秘道之門又由何人在裏麵封牆?假如這條秘道先被後人發現,工匠所做的一切不就是前功盡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