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易编辑给我打电话让我写篇文章,我写了一篇《是谁将妲己和纣王妖魔化》给他,想藉此文为千古恶女妲己翻了案。我在前边的文章中还给妺喜和褒姒也说了不少的好话,上一章我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宣姜这个女人,给了她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这些都说明我是一个懂得宽恕的人。
但是我认为,我的宽恕绝不能给一个女人,她就是齐国的公主,宣姜的姐妹,文姜。
文姜
美丽指数:五星
不幸指数:三星
罪恶指数:五星
当初金圣叹批《水浒》,当他批到武松被陷害后迁怒于很多无辜的人的时候,他用一个“恶”字评价武松。
我想如果您知道文姜的故事,就会知道,对文姜而言,即便您翻遍新华字典、康熙字典、辞海这些书,也不会找出比“恶”这个字更贴切的评价了。
文姜的故事是我写这本书以来最复杂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牵扯了春秋初期鲁、齐、郑三国的国运走向,决定了十余个人物的命运和最终结局,而且这个故事里还有太多的疑问和分支剧情。所以我决定写一个超长篇,希望大家不要看烦。
我们先来看看鲁国在这个事件里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第一个要介绍的人物是鲁桓公,他是本故事的男主角之一。
鲁国
鲁国是西周初期的封国,它的第一任主人是周公旦,周公旦做《周礼》,所以鲁国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礼仪之邦”。
但是很遗憾,到了春秋时期,鲁国也变成了一个“不礼”的国家。
公元前769年,鲁惠公即位。《左传》中出现的第一个女人就是这位鲁惠公的元妃孟子,但是孟子死得很早,鲁惠公续娶了另一个女人叫声子。但是这位声子好像并不讨鲁惠公的喜欢,《史记》上称她为“公贱妾声子”。但声子生下了一个孩子,叫息,也就是后来的鲁隐公。
好了,下面要说今天的第一个疑案,当时宋武公生了个女儿叫仲子,《左传》上说:“仲子手中有“为鲁夫人”文,故归鲁。”这个情节有点酷似“桐叶封弟”故事中的晋国国君唐叔虞,当然仲子手上的字比唐叔虞手上多了两个。
这个叫仲子的女孩就这样嫁到了鲁国,有人会问,这有什么疑问吗?
疑问就是,她到底嫁给了谁?《左传》并没有明确,其实我们本没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的去研究这个劳神的问题,但是很遗憾仲子偏偏生了今天故事一位重要的主角“允”,也就是鲁桓公。
《春秋.谷梁传》:“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鲁孝公是鲁惠公的老爹,照这个说法鲁桓公和鲁惠公就是哥俩,就鲁惠公是嫡长子,而从仲子是正夫人(正妃)这点看,鲁惠公和鲁桓公还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
但是《史记》的记载不是这样的,用今天的话说,它的记载相当雷人。
《史记.鲁世家》:“息(鲁隐公)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
太史公的这个描写是在说,在鲁国也发生了像卫国一样,公公“扒灰”的事情。这件事情很多人不信,在《三家注史记》中的索引中更是说“今此云惠公夺息妇而自妻。又经传不言惠公无道,左传文见分明,不知太史公何据而为此说。谯周亦深不信然。”
他们不信这件事情,我信。
因为宋武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32年,那时候鲁孝公已经死了三十多年了。很明显《谷梁传》的记载是不可信的。
当时的鲁惠公也已经即位三十多年,继室的儿子息(考虑到孟子的早死,后续娶的声子,息应该是在鲁惠公中年生育)已经长大,正好到了娶媳妇的时候,这个时侯,宋武公嫁女很有可能是嫁给正在适婚年龄的允,这样鲁惠公“作案”时间是充分的,时间上几乎严丝合缝。
还有从后来鲁惠公两个儿子的表现来看,真是有什么样的爹就有什么样的儿子,上梁不正下梁歪,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鲁惠公绝对有可能做出强占儿媳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太史公的记载是有道理的。
好,如果大家觉得上面说的您有点晕,我把上面的事情简单整理一下。
鲁惠公和声子生了鲁隐公(息),和宋仲子生了鲁桓公(允)。因为鲁惠公比较喜欢仲子,所以鲁惠公把仲子立为了正妃,就这样允成了太子。
但是,鲁惠公死的时候,允还很小,所以鲁隐公摄政。
《左传.隐公元年》上说:“不书即位,摄也。”《史记.郑世家》上说:“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后来在鲁隐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12年的时候,由于一个小人,《左传》上称之为羽父,《史记》上说是公子挥,他先撺掇鲁隐公杀了鲁桓公,结果隐公说自己老了,鲁桓公也长大了,打算退休,把位置传给鲁桓公。这个小人知道了鲁隐公的意图,怕自己的话泄露,又跑到鲁桓公那里建议鲁桓公把鲁隐公杀了,这次“劝谏”成功了,于是鲁桓公杀隐公于蔿氏。
鲁桓公就这样登上了王位。
我们来看一下,鲁惠公、鲁隐公和鲁桓公,这两位君王和一位摄政王,父子三代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鲁惠公硬生生的娶了儿媳,据《左传》记载鲁隐公的母亲声子死了,他竟然哭也不哭一声,鲁桓公更残忍,竟然杀掉了为自己辛苦操劳,并想把王位尽快传给自己的哥哥。
鲁国当时的状态就是这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公元前709年,鲁桓公即位两年后,他娶了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当这个女人来到鲁国后,也就注定了这位君王悲剧的一生,当然这也很可能是上天给他的报应。
郑国
鲁国的事情大致是这样,不过还是先放一下,我们再来看看郑国,因为《掘地见母》一章,我已经仔细为大家诉说了郑国的起源和郑庄公的事迹,这里就不多废话了。
今天主要来说说郑庄公的两个儿子,因为其中一位是今天的一位重要的配角。
郑庄公的老婆历史上有记载的有两位,邓女和宋雍氏女。
宋雍氏女颇有来头,据《史记》注释记载,她爸爸是宋国的大夫,绝对的高干子弟,而且是名门之后,她是黄帝的直系后裔,不像刘备是那种八杆子打不着的后代。
邓女生下了个儿子叫忽,也就是后来的郑昭公。宋雍氏女,生了个儿子叫“突”,后来也做了君王,就是后来的郑厉公。
这两位公子都好生了得,他们都先后在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得到了郑庄公的信任。
据《左传.隐公九年》记载,公元前714年,北戎军队侵犯郑国,连见过大世面的郑庄公都觉得自己的军队机动性不好,畏惧起来。
这时公子突的能力体现了出来,他建议郑庄公用引蛇出洞的方法,并用完美的圈套干掉了来犯郑国的北戎主力部队,从这个事例说明,公子突是一个典型的运筹帷幄的智谋型人才。
公子忽在公元前705年也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地位,齐国当时受到北戎部落的袭击。齐僖公无奈之下向郑国等诸侯搬救兵。
公子忽和他的弟弟突不一样,他在战场上的能力偏向于勇,公子忽在同年六月率军支援齐国,大败戎军,俘虏了戎军两名主帅,砍了戎军三百多人的首级献给了齐侯。
从以上的战例来看,我个人觉得公子突很像刘邦,公子忽很像项羽。
在这里停一下,各位女性如果把公子突和公子忽放在你们的面前,您会选哪一位当您的先生。
我猜少女们大部分都会选择公子忽,勇力可能会让女性们觉得这个人很帅,比如现在很多体育明星受到女性追捧。但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善于谋虑的人才能最终成就事业。
不过,好像当时的各大诸侯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齐僖公就没有这样的眼光。
齐僖公就准备把自己的女儿,春秋时著名的大美人,今天的主人公文姜嫁给郑公子忽。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
但是忽拒绝了这桩婚姻,理由是这样的。《左传》记载:“人各有耦,齐大,非我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配偶,齐国那么强大,文姜不适合做我的配偶。《诗经.大雅》上说自求多福,就是追求幸福要靠自己,仰仗大国有什么用?
这是一句很有骨气的话,但是就是因为这句话注定了公子忽的悲剧命运。
当然还有人说,公子忽辞婚是因为他听说了文姜一些绯闻,我感觉不是。
因为历史又给了他另一次选择的机会,公元前705年,在公子忽打败北戎后,齐僖公旧事重提,想要和公子忽联亲。
《史记》和《左传》上都记载了这件事情,但是因为很多人受到了《东周列国志》的影响,认为齐僖公两次向公子忽求婚都是为了文姜。
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在公元前705年的这次请婚的女性并不是文姜,因为当时文姜已经出嫁了,从时间上推断,这位女性我个人觉得是宣姜的可能性比较大。宣姜未嫁前并没有****的表现,所以我相信公子忽辞婚不是因为文姜的名声原因。
郑公子忽当时已经娶了陈桓公的女儿陈妫做了老婆,不知道是对老婆的专一,还是他真的有自卑感,或是他真的像人们所说的是个自强自立的人。他第二次拒绝了齐僖公提出的这门婚事。
理由《左传》记载的也很清楚:“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意思是当时没事时,我都不做,现在趁人之危,娶了人家姑娘,老百姓回去会怎么说我?
这几句话,在历史上博得了无数人的好感,郑公子忽的人气一下飙升了很多。
但我认为这完全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赵本山和宋丹丹在《炒作》这个小品中有一段经典的对白。
赵本山说了一大段台词“一只公鸡下了蛋,你让鸭怎么看?你让大鹅怎么看?你让和公鸡好过的那些老母鸡怎么看?”
宋丹丹只用了一句台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显然宋丹丹要比老年痴呆的赵本山高明。
况且当时郑国百姓的意见很明确,郑国人创作了《诗经.郑风.有女同车》表达对这位未来的君夫人的期待之情。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作诗的人虽然没有贬损陈妫的意思,但是偏爱不言自明,说陈妫美好,孟姜(齐国的大女儿,指文姜)更美好,深层之意在说明与陈联姻不如与齐联姻好。
如果说,公子忽第一次拒婚,我们对他充满了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崇敬,但是他的第二次拒婚我理解只能用愚蠢和固执这样的词来形容他。
对公子忽这个决定提出反对的是他的坚定支持者祭仲,《左传》和《史记》记载差不多:“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谓三公子者,就是太子忽,其弟突和子亹。
但是公子忽不听,从而失去了齐国这个强援。
悲剧就此降临。
天作之合而不作,就要遭到天罚。
事实证明,公子忽的两次拒婚至少造成了四出悲剧。
我为什么说公子忽造成了至少四个人的悲剧呢。
因为如果他娶了文姜,凭着他这种强势的性格,后来文姜的那些****的事情,发生的几率就会很小,那么公子忽,文姜,鲁桓公,齐襄公的悲剧都不会发生。
再做一个假设,如果我的推断准确,齐僖公要嫁给公子忽第二个女儿是宣姜的话,那么公子忽,宣姜,太子伋,子寿的命运也会由此改变。
所以无论公子忽娶了文姜还是宣姜,都最少会避免四出悲剧。
大家可以想象,公子忽的一个决定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啊,但是最直接的利害关系发生在了他自己的身上。
祭仲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而且起因竟然是祭仲自己,宋国的雍氏就是我刚才说的那家高干,诱捕了祭仲,威胁他说:“如果不立公子突为国君,就宰了你。”(不立突,将死。)
事实证明,祭仲是个精明的政治家,什么叫精明,通俗的说就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他立了突为郑国的国君,这时公子忽只能逃亡到卫国去了。
但是,祭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在郑国演绎了一把不折不扣的无间道,把大权都揽在自己身上,郑厉公被架空了。
我刚才说过,郑厉公也是个优秀的谋略家,他很清楚祭仲想干什么。所以他找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纠想要杀了祭仲,大家请注意这个姓氏,说明当时雍氏的儿子娶了祭仲的女儿,雍氏想用联姻的方式彻底笼络住祭仲。
但是,雍纠的计划被他的老婆,也就是祭仲的女儿知道了,祭仲的女儿雍姬就去问自己的母亲:“爸爸和丈夫哪个更亲近”( 父与夫孰亲?)
祭仲的老婆告诉她:“丈夫可以有很多,但是老爹就一个。”(父一而已,人尽夫也。)
雍姬恐怕是对这桩政治婚姻和自己的丈夫早有不满,将丈夫要在郊外宴请祭仲并在那时候杀害父亲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结果很严重,祭仲杀了雍纠。
祭仲的女儿变成了寡妇,脱离了那个自己并比喜欢的丈夫。郑厉公知道自己的计划败露了,心想大权在手的祭仲一定不会放过自己,便逃往了蔡国,临走时,大骂:“这种大事竟然泄露给了女人,死的活该。”(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这句气话说的没什么水平,想想这位雍纠同志,肯定和自己的老婆关系不大好,要是两口子真的如胶似漆,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怎么都有个商量,很有可能挽回。
当然这对头脑清醒的郑厉公来说是件好事,给了他逃跑和的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跟祭仲这种老江湖玩,自己还是太嫩了。
当然郑厉公逃跑是祭仲故意警告他,放他走的,因为祭仲并不想杀害郑厉公。
但是谁也不会想到,郑厉公还能回来再当君王,十六年后,这里仍旧属于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其实政治的最高境界就是等待。
祭仲的等待首先成功了,《史记.郑世家》记载:“祭仲迎昭公忽,六月乙亥,复入郑,即位。”
但是我说过公子忽并不是一个政治家,他在政坛树敌过多,两年后,他被仇家高渠弥杀害。
他的弟弟子亹即位,但是很遗憾子亹即位当年就因为得罪了齐襄公而被杀,连谥号都没有留下。
可怜的祭仲只好又到陈国找到了子亹的弟弟公子婴即位,子婴很低调,低调到没敢称侯,是为郑子。
十二年后祭仲死了。
郑厉公再也没有对手了,此时他已经学会了祭仲所有的政治计谋,两年后流亡在外的郑厉公劫持郑大夫甫假,甫假被郑厉公威胁收买,回国杀了郑子及他的两个儿子,郑厉公最终回国坐稳了王位。
总结一下公子忽和公子突。
公子忽,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他小的时候,正赶上大周王朝与郑国关系紧张,他被送到了大周王朝作人质。后来做太子虽然屡建奇功,但是却遭到郑国其他势力的排斥,做了大王没几年,就被迫出走,后来又复位回来继续当大王,最后被奸臣高渠弥谋杀。
而公子突虽然几经辗转流亡,但是他最终坐稳了郑侯的位置。
我把郑国的故事比较完整的展现给大家,是因为我想要大家知道郑国国内将近二十年的内乱,正是由于公子忽不娶齐女的一念之差造成的。
当然,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未来的权力,对于这些事情,我们不该多做评价,我说的是如果这件事情只是公子忽个人的事情的话。郑国的这二十多年的动乱造成了多少百姓的流离失所,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应该为民众做出最起码的牺牲。
文姜出嫁
好了,不管怎么样,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历史,文姜到底应该嫁给谁的讨论告一段落,现在隆重的邀请今天的女主角文姜小姐登场。
美丽的文姜在公元前709年,嫁给了鲁桓公。
文姜从出嫁时起就负面新闻不断,齐僖公竟然亲自送女儿出嫁,这是一次严重违背礼仪的事件,根据《周礼》规定文姜应该是由下卿送嫁。
这个事件好像并没有引起太多历史学家的重视,我是一个比较八卦的人,喜欢琢磨一些奇怪的事情。
鲁国是一个礼仪之国(表面上),上有周公旦作《周礼》,下有孔子维护礼制。就我看来,当时齐鲁正在修好之时,齐僖公犯不着违背礼仪,而得罪礼仪之邦鲁国。更奇怪的是第二年,齐僖公的弟弟又来到鲁国访问,《左传.桓公三年》说的很明确,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致夫人也”。
是什么事情让齐僖公这么不放心,出嫁要亲自送行,一年后还让弟弟特意去查访呢?
我认为没有可隐瞒的了,就是文姜和自己哥哥诸儿(后来的齐襄公)存在一种不清不楚的关系。当然开始时两个人关系可能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和龌龊。就我看来这完全是两个人那种懵懂的性幻想。
其实就现代性心理学来讲,这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就好像很多正处在青春期的独生子女,男孩子幻想着自己有个美丽的妹妹,女孩子幻想着自己有个帅气的哥哥一样。
当然,文姜和诸儿可能是表现的过于亲密了,引起了老爹齐僖公的重视,怕女儿真有什么事情发生,老爹亲自送女儿出嫁了,而且还怕文姜不能忘情,第二年还特意派弟弟去了解了一下情况。
以上文字只是我的想象,不过我觉得属于比较符合逻辑的想象。
鲁桓公和文姜的婚姻在一开始是非常美满的,在所有历史记载中(包括正史和野史)鲁桓公有记载的妻子只有文姜一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
在公元前706年,两个人结婚三年后,他们的儿子诞生了,这个儿子一生下来桓公就很喜欢,因为这孩子的生日和桓公是一天。
为了给这个孩子起名字,还出了一件比较搞笑的事情,一个叫申繻的大臣长篇阔论的给鲁桓公讲了一顿怎么起名字的技巧,什么能取,什么不能取,唧唧歪歪一顿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鲁桓公估计是听烦了,最后说了一句:“是其生也,与吾同物,使之曰同。”(《左传.桓公六年》)意思是这孩子的生日和我是一天,就叫做同吧。
鲁桓公很简单的搞定了儿子名字的问题。
当然春秋时关于起名字的趣事不只这一篇,晋穆侯的老婆姜氏在战场给孩子起了怪名字也闹出了笑话,这个我会在讲到晋国的女性时再给大家讲解。
从老婆的记录唯一,儿子同后来即位非常顺利来看,我们只能说鲁桓公真的对文姜很好。
两个人这种美好的关系持续了十五年。
公元前694年,一切的美好都被一次意外的出访打破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鲁桓公即位后,齐国一心想要吞并纪国,纪国没有办法,曾经两次祈求鲁国出面调停。
后来齐鲁两国谈判破裂,那没办法,只有打了,公元前699年,鲁国联合纪国和郑国打败了齐国、宋国、卫国和燕国的联军。事情并没有由此罢休,齐襄公即位后,齐国仍然想要吞并纪国,而鲁国仍然要保护纪国,后来矛盾激化,冲突不断升级。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很想改变这一切,缓和与齐国之间的矛盾,所以鲁桓公决定出使齐国,当然他带上了文姜一起去。
这个行为就今天来看不算什么,就是很正常的回娘家吗。
但是在那个时候不行,这是严重的违礼行为,因为周礼规定,出嫁的女儿是不能返回娘家的。
刚才起名字事件中的申繻这时候又一次站了出来,劝谏鲁桓公:“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
意思是说,女人成了家,男人有了老婆,就不能冒犯对方,这就是礼,要是违反了这一点,离倒霉就不远了。
鲁桓公可能真的是被那次起名字事件给烦透了,对于申繻的劝谏,《左传》竟然没有记载鲁桓公的反应。但《史记》的记载还是很明确的,“公不听,遂如齐。”
历史证明,申繻起名字是不靠谱的,但是他的预言是准确的,带着文姜去,真的就离倒霉不远了。
结果是鲁桓公是竖着去的,却是横着回来了。
历史第一**事件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齐襄公在泺(luo,四声)见了面,会后,鲁桓公就带着文姜来到齐国。
从文姜与鲁桓公十五年的婚姻经历来看,丝毫看不出来文姜和他的哥哥诸儿有什么联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姜来到齐国最初的目的只是省亲,并无他意。
但是人类的情感有时候是不受自己的理智左右的。
齐襄公见到了年少时美丽的妹妹仍旧那么美丽,文姜见到了少年时英俊的哥哥仍旧这么多情。
多年前的相思,今天变成了现实,于是两个人就……
还是引用原文吧,《左传.桓公十八年》:“齐侯通焉。”
《史记.鲁世家》记载:“齐襄公通桓公夫人。”
《史记.齐世家》记载的最为详细:“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
纸是包不住火的,齐襄公和文姜的**行为,很快被鲁桓公知道了。
鲁桓公痛骂了文姜,《左传》记载:“公谪之。”《史记》记载:“鲁桓公知之,怒夫人。”
带了绿帽子的鲁桓公的表现是正常的,他不仅有生以来第一次骂了文姜,还怀疑起了自己的儿子同是不是自己亲生儿子,《公羊传》:“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
很明显鲁桓公说的是气话,因为同是在文姜出嫁后第三年才出生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之前齐襄公和文姜私会过。
但是让自己的老公做了乌龟的文姜的表现是不正常的,可能是因为鲁桓公这么多年来从来不舍得骂文姜,也可能文姜真的是害怕了,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齐襄公。
齐襄公的表现也很正常,正常的像日后《水浒传》中的西门庆一样,他先设宴款待了鲁桓公,当然齐襄公没蠢到在鲁桓公的食物里下砒霜。他在宴会后,鲁桓公上车要走的时候,让公子彭生帮助他上车,结果鲁桓公就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车上。
具体怎么死的,众说纷纭。
作为第一手材料的《左传》并没有明确说明鲁桓公是怎么死的。
《史记.齐世家》上说:“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
《史记.鲁世家》:“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胁,公死于车。”
《集解公羊传》上说:“幹而杀之。”何休解释说:“折声也。”
现代人对鲁桓公的死法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想这是刑事犯罪鉴定专家的工作,我们今天只知道结果就可以了,鲁桓公客死齐国,而且死状极其恐怖。
这件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算了,苦主鲁国自然是不会答应的,我们是来修好的,我们的君王带着诚意扑面而来了,没有过错却死在了齐国,鲁国人民要求严惩行凶者。
齐襄公为了推卸责任杀了彭生,这件事情做得极不厚道,齐襄公不会知道八年之后,正是这个彭生,让他迈进了鬼门关。
这个时侯的文姜怎么样了?
有一些人说文姜改邪归正了,他往走于齐鲁之间,为两国的和平而奔走。
一个清朝人还企图为文姜翻案,他的理由是《左传.庄公二年》上有这么一段话:“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禚,二声)。书,奸也。”他认为这里的“奸”,应该念成“干”,这个字应该是干预的意思,而不是**的意思。因为古代干、奸二字是相同的。
我不想提这位清朝仁兄的名字(说实话他的名字挺难拼的),但是我想说,他要是到了现代一定能给很多强奸犯当律师,那不是强奸,而是干预!
我要告诉这位仁兄,虽然他听不见了,在做出结论的时候,最好通读一遍《左传》,别多读,把《庄公元年》到《庄公二十二年》的事情通读一遍即可。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向来的立场是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还要设身处地的体谅这些历史人物的环境和背景。
我给妲己翻案,是因为妲己确实是冤枉的,铁证如山。
我给文姜定罪,是因为文姜确实是罪恶的,铁证如山。
鲁桓公死后,文姜压根就没敢回到鲁国。
《左传》记载:“夫人孙于齐。”
《史记.鲁世家》记载:“庄公母夫人因留齐,不敢归鲁。”
鲁国做出的反应也很坚决,《左传.庄公元年》:“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也就是说,鲁国已经和她断绝了亲属关系,这是符合礼制的。
清朝的那位仁兄,如果看到这段,你做何感想,文姜去干预鲁齐之间的关系,谁给她授权了?鲁国都不认她了,她去齐国还能干什么?
还有人认为文姜在鲁庄公少年时回国帮助他处理政务。
郑玄的《诗经.齐风.南山》序郑笺认为:“夫人久留于齐,庄公即位乃来。”
我的看法是这也是不可能的。
郑玄的这句话本身就自相矛盾,鲁桓公死了,鲁庄公马上就即位,文姜何来的久留于齐?
所以我的观点是,文姜在鲁桓公死后,很害怕,她没敢回鲁国。
不回去不代表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不代表她会痛改前非。相反她对自己的行为丝毫没有检讨,悔恨的意思。她和齐襄公该怎么来还怎么来。
从公元前692年到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害),《左传》记载两个人共约会了五次,几乎一年一次,而且地点每次都不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杜预曾经在《春秋三传》的注释中,不只一次的说过这就是奸情。
如果还有人说这五次是正常的外交活动的话,我真的是无话好说了。
齐襄公之死
人是有报应的,对于文姜来说最大的报应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情人和亲人,她的哥哥齐襄公终于死了。
齐襄公的死是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
公元前685年,这年冬天齐襄公到姑棼巡视,并且顺便到了贝丘打猎,当时他看见了一只大野猪。结果诡异的一幕发生了,齐襄公身边的一个随从突然说了一句话:“这就是公子彭生。”
史料上没有记载说这话人的名字,但是我觉得这肯定是别有用心的。据犯罪心理学来讲,杀完人的杀人犯,心理都会有阴影,即便不是自己亲手杀的人也是一样,我想当时齐襄公的脑子里估计已经出现了八年前那血腥的一幕,那时鲁桓公和彭生都被自己杀死。
这件事情说迷信点就叫阴魂索命。
很明显齐襄公是不信这一套的,他大吼:“彭生竟敢出现?”,说完拔箭就射,说也奇怪,野猪竟然像人一样站了起来,还哭叫不停,这回齐襄公信了,吓得从车上栽了下来,摔伤了脚。
回到行宫后,齐襄公就被乱党堵在行宫中杀害了。
齐襄公死亡的大致过程就是这样,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恶有恶报。
这个结论我同意,但是在这个结论背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疑问就是那个随从为什么要说那只野猪是彭生?
《左传》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很清楚的给出了答案,不用我们再费力的去探佚了。
大致上说齐襄公得罪了三个人,他先派连称、管至父两个人到葵丘驻守,这是个苦差事,齐襄公答应他们到了明年瓜熟的时候,就派人替换他们,结果两个人驻守了一年,也没见到换防的命令,于是就向齐襄公打报告。可齐襄公不同意。
因此两个人决定叛乱,但是但凡叛乱的人都知道最好的方式是里应外合,所谓内部给有卧底。很幸运,他们很快找到了这个人,这就是齐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公孙无知是齐襄公叔叔的孩子,齐襄公的爸爸齐僖公在位时特别喜欢这个孩子,视如己出,所以公孙无知的待遇和齐襄公基本相同,这令齐襄公非常的不爽。所以齐襄公上台后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待遇。
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这三个对齐襄公不满的人迅速地勾结到了一起。但是,想要叛乱还需要一个机会,这时候,连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他有一个堂妹,在齐襄公的后宫不得宠,可以让她去做间谍,监视齐襄公的一举一动。公孙无知听完后,立即许诺:“如果事情成功,我就娶她做我的正妻夫人。”
历史证明,这个正妃夫人不是公孙无知不想给,而是压根就没有时间给,因为当他们干掉齐襄公不久,公孙无知就被杀了。
当然,从效果上来看,不管这个承诺管不管用,连称的这个堂妹还是忠实地完成了间谍这个任务。
这三个人掌握了齐襄公的行程图。可以想象,那个说野猪是彭生的人,也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往浅了说是让齐襄公恐惧,不敢离开行宫,这就利于他们行刺,不过这个阴谋的效果好的超出想象,因为齐襄公不但精神上出了问题,还把自己的脚弄伤了,跑都跑不了。
一个和自己的妹妹有八年奸情的诸侯王,就这样被乱党杀害,他因为一个宠爱的女人快乐了八年,也因为一个自己冷落的女人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对于这个男人我不想有什么评价了。
文姜的结局
一切似乎都结束了,当然我是指和文姜有关的男人们的命运,但是文姜自己好像还不想消停。
文姜在齐襄公死后的第七年,也就是公元前678年,又来到了齐国,很多人有疑问了,难道她又有新的情人了?
这个我不知道,不过我的结论是这个女人老了,他这次去齐国完全是因为她的另一个兄弟,这个兄弟叫小白,他的另一个称谓叫齐桓公。
他在这一年称霸了。
有的人说,文姜这次去是为了改善齐国与鲁国的关系,但是就我看来,他这次去是为了和齐桓公研究一个阴谋,另一个关于女人的阴谋,这个阴谋到底是怎么样的我在下篇会为您讲解。
在公元前674年和前673年,文姜又两次出访了莒(ju,三声)国,这次出访为了什么?当然也是上述阴谋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在文姜最后一次出访莒国之后,这个女人终于死了,怎么死的不知道,死在哪也没说。但是有个细节是值得注意的,文姜死的时候是秋天七月,但是鲁国给她举行葬礼却是第二年正月的事情了。
这可能说明,文姜客死他乡,且鲁国起初并不想承办她的丧事。
但是诸多原因的影响,鲁庄公(同)还是为母亲办理了丧事。
这个女人的一生就此落幕,由他引发的各国的故事大致如此。
下面研究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要怎么看待文姜的****。
有学者认为,齐国为东夷之地,在建国的时候保留了很多土著的礼俗,所以在很多时候,齐国人是认同什么兄妹通奸这些事情的。
很多时候,电视里的一些访谈节目,请了一些专家出来说了半天,观众就是不买帐,所以很多电视台选择让老百姓出来现身说法。
研究历史也是一样,现在人的很多研究,即便是专家的也只是推测而已。最好的办法还是听听齐国的百姓是怎样评价这件事情的,但是问题是,都这么多年了,哪还找来一个齐国的百姓去说道说道,他们到底是怎么看文姜**这件事情的。
要是仔细找是能找到的。
因为中国有一本书叫做《诗经》,《诗经》是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的,风基本上就是各国的民间小调,也就是说风即代表了民众的声音。
我们来看看《诗经.齐风》是怎么评价这件事情的。
诗经里关于描写这段故事的诗有《齐风.南山》、《齐风.敝笱》和《齐风.载驱》。
以《诗经.齐风.南山》为例: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这是一首很明显在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诗,《毛诗序》上说:“《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郑笺云:“齐大夫见襄公恶行如是,作诗以刺之,又非鲁桓公不能禁制夫人而去之。”
如果大家认为这些东西还不够,翻译一下这篇文字。
南山高巍啊,雄狐在那里徘徊。去往鲁国的道路是如此平坦,齐王的女儿从这里出嫁。既然她已经嫁了,你为什么还想要她回来?
葛麻鞋成对,帽带成双,去往鲁国的道路如此平坦,齐王女顺着这条路前往鲁国。已经是出发去了,你为什么又要跟着不放?
麻该怎么种?在田地里横直成行。娶妻怎么做?必须要禀告父母。既然已经禀明了父母,好事怎么会变得如此糟糕?
柴该怎么劈?没有斧头是不行的。娶妻怎么做?没有媒人是不行的。可是既然已经依着规矩成了婚,怎么会坏到这种地步?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齐国人对文姜的态度是像你这样丢人现眼的女人,干嘛要回到齐国来。
《诗经.齐风.敝笱》,我们只从题目上看就可以知道齐国的百姓是怎么看待文姜的,敝笱就是指破旧鱼网,比喻文姜,和今天我们说的破鞋、贱女人差不多。
《诗经.齐风.载驱》也是一首讥刺齐襄公与文姜**的诗。《毛诗序》说,齐襄公“无礼义,故盛其车服,疾驱于通道大都,与文姜**,播其恶于万民焉”。
如果大家看完这些还认为齐国是认同这种兄妹**行为的,我只能说一句我无语了。
至于说文姜是什么优秀政治家、外交家的人,那简直就是胡扯。
能称的上是政治家和外交家的人是要有相应的政治贡献和外交贡献的,文姜有什么?
反正我在史料中没翻到,这种说法都是些现代学者的研究报告而已,不能令我信服。
别说外交家,她连个交际花都算不上。她只是一个死了丈夫不回家的女人。
我给文姜的评价是这个女人的****和悲剧完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鲁国人恨她,齐国人也不待见她。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认为你很可恶,那只能说明你真的很可恶。
所以我认为女人的****也是有女性个人原因的,文姜就是一个例子。
以上就是我对文姜这个人物的分析。
当然,对于女性的****我认为还有第四个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政治,再说细致点就是政治阴谋,这个典型的事例仍旧发生在一位齐国女子身上,而且这出悲剧,据我理解也和文姜有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