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女性叫息妫,是春秋时息侯的夫人。
如果您没有听过这个名字的话不要紧,她还有一个别号叫“桃花夫人”,这个称号可是大大有名,被历代文人说了几千年,历史上对于桃花夫人的讨论就从来没有消停过。
关于桃花夫人的故事涉及了三国的故事,分别是楚国、蔡国和息国。
楚国的起源和发展我在上篇已经讲过了,这里只说一句,在桃花夫人的这个故事里,楚国的君王是邓曼和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熊赀(zi,一声),虽然熊赀号称文王,但是他的一生还是继承了他父亲以武力去征服天下的遗志,先后灭掉了邓国、息国和蔡国(后来复国)。
关于蔡国的起源有点周折,蔡国的祖先是周武王一母同胞的胞弟蔡叔度,后来蔡叔度竟然参加了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叛乱,结果被流放(相当于死刑)。
蔡叔度的儿子叫胡,这是个比较听话的人,以循规蹈矩(《史记》:“率德驯善”)闻名天下,所以周公旦先举荐他做了鲁国的上卿,后来又向周成王求情,重新把蔡国的封地(今天的上蔡)给了胡,最后胡迁都到了新蔡。蔡国就这样被幸运的保留了下来。蔡国今天登场的人物是蔡哀侯。
息国在蔡国的南面。清朝的《一统志》引《息县志》记载,古息里在县至西南十五里,就是息国,大致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息县。
《礼记》记载:“天子之地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如果由这些史料综合分析的话,息国充其量就是个县城,要放在现在,故事中登场的息国的国君息侯充其量就是个县长。
而就是这位县级干部,竟然做事也颇为强悍。
在公元前712年,当时的息国国君竟然与当时的霸主郑庄公干了一仗,告诉大家,不是郑国来讨伐息国,而是息国主动去攻打郑国。
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郑庄公给“息县长”生动地上了一课,息国大败。当时就有人说,息国自己的问题都没解决好就出来讨伐别人,损兵折将,活该!(《左传》:“其丧失也,不亦宜乎”)
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息国离灭亡不远了,不过息国的灭亡并没有如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快。
在三十二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680年,息国才被楚国所灭,息国灭亡的过程相当蹊跷。它的灭亡又是与一个女人有直接关系,这个女人就是桃花夫人息妫。
我所说的蹊跷是说,息国灭亡的过程和桃花夫人的最终命运,各种史书的记载大相径庭,且互相矛盾。
我总结了一下,桃花夫人(为了尊重史实,以下简称息夫人)的说法一共有三种,分别记载在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和刘向的《列女传》中。
这三种说法都有本质的区别,不得不仔细说一下。
《吕氏春秋》上的说法。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记载:“楚王欲取息与蔡,乃先佯善蔡侯,而与之谋曰:“吾欲得息,柰何?”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请为飨息侯与其妻者,而与王俱,因而袭之。”楚王曰:“诺。”于是与蔡侯以飨礼入于息,因与俱,遂取息。旋舍于蔡,又取蔡。”
这个说法比较简单直白,楚文王想要占领息国和蔡国,所以先假装和蔡侯友好,然后问蔡侯我要占领息国怎么办?
蔡侯比较单纯,说息侯的妻子是自己的小姨子,我请他们两口子来吃饭,您就可以趁机偷袭息国了。楚文王当然是笑纳了这个主意,当他顺利攻取了息国后,马上掉过头来又攻打了蔡国。
在这个故事里息夫人只是一个由头,她的唯一作用就是她和蔡侯的关系。
这里息侯和蔡侯是连襟,正是利用这层关系,蔡侯才能把息侯和息夫人骗出来,阴谋才得以成功。
以上是《吕氏春秋》的记载。
《左传》的记载:
《左传》的记载就显得非常丰富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吕氏春秋》的记载截然相反,给楚文王出坏主意的不是蔡侯而是息侯。
据《左传.庄公十年》记载,公元前684年,蔡哀侯从陈国迎娶了自己的夫人,这一年,息国也从陈国迎娶了夫人,当息夫人的送嫁仪仗队路过蔡国的时候。蔡哀侯说:“这是我的小姨子”(吾姨也。)于是就把息夫人留下来相见,蔡哀侯见息夫人姿色过人,颇有轻佻之意(弗宾)。
息侯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很生气,但是三十多年前自己的父辈攻打郑国大败的教训就在眼前,所以他不肯冒这个风险攻打蔡国,所以他使了个阴招。
他派出特使告诉楚文王,你来攻打我,我向蔡国求援,蔡国如果出兵援助,你就可以趁机进攻蔡国了。(《左传.庄公十年》:“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
楚文王欣然接受了这个主意,蔡国在九月派来了援兵,而且是楚哀侯亲自带着人来的,可没想到蔡军还没到息国就在莘地中了楚国的埋伏,蔡哀侯也因此被擒(注意这里,蔡国并没有因此亡国)。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息侯的目光是短浅的,他没有领会唇亡齿寒的道理,而蔡哀侯虽然比较好色,但是在原则问题上还是不含糊的。不过很遗憾,这是一次息侯设计的经典“狼来了”加强版,蔡哀侯掉进了圈套。
蔡国的国君被擒,蔡国已经在楚国的控制之下。
如果照着《吕氏春秋》的逻辑,这时的楚国一定马上将矛头对准了息国,捎带脚把息国灭了。
但是楚国却没有这样做,楚国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我在后面会讲,这里先不着急说。
蔡哀侯在莘地被俘,这次是彻底被忽悠了,蔡侯此时一定恨得牙根都痒痒了。他一直想找个机会报复息国,所以他一直在楚文王面前赞美息夫人的美貌(绳息妫以语楚子)楚文王被蔡哀侯的话打动了,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到了息国,设宴款待息侯,息侯中计,楚文王趁机消灭了息国,并掳走了息夫人。
《吕氏春秋》中说楚王欲取息与蔡,所以有专家认为息夫人并不是楚文王的主要目的,楚文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灭息国。
我并不同意这种意见,因为如果楚文王的想法是这样的话,四年前动手比现在要方便的多。
我个人认为,在楚文王眼里,息国这个“小县城”,就像围棋里的一小块死棋一样,一般高明的棋手是不会急于叫吃、提子的。
息国的战略位置远没有蔡国重要,蔡国与齐国和郑国很近,如果实际控制了蔡国,他就可以成为楚国远征齐、郑的桥头堡。所以当息侯提出那个计划后,楚文王欣然答应了。因为蔡国早已是他的目标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下手。
此时,其实息国只是一只在楚国的眼皮子底下蹦跶的小泥鳅而已,想什么时候踩死,就什么时候踩死,所以楚文王开始时并没有把灭掉息国提上议事日程。直到他得知,息夫人是这么的美貌,他终于知道了这块不起眼的死棋还是有它的价值的,看来还是先把它吃掉好。
所以,我只能说,如果说明朝的灭亡是因为陈圆圆,那是胡扯;如果说息国的灭亡是因为息妫,这是事实。
楚文王终于灭掉了息国,也如愿地霸占了息夫人,息夫人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堵敖,另一个就是后来的楚成王(相当有作为的君王)。
但是,息夫人成了楚文王夫人后,竟然从来不和楚文王主动说一句话。楚文王非常郁闷,就问息夫人原因。
《左传》又一次记录了一个女人的话,“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意思是一个女人一生伺候了两个男人,纵使不死,还有什么好说的。楚文王对于息夫人的这番话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对她更加敬重了(《春秋左传注》:“弥而不衰”)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堂堂的《左传》中竟然记载了这么一句,既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策略阴谋,而是一个女人控诉。我认为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左传》是一本历史书,这本历史书想要把最真实的情况反映给了大家而已。所以息夫人的控诉是真实的,也是真情的。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人生命运的女人对于自己悲情命运的控诉。
楚文王因为蔡侯的建议才消灭了息国,他其实非常清楚,攻占息国是为了一个女人,而攻占蔡国是为了霸业。蔡国才是自己真正要占领的地方,能与齐、郑等国抗衡的关键点就在这里,所以他在公元前680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了蔡国。
楚国占领了对抗东方诸国的桥头堡,退可守,进可攻,这一个举动令楚国在春秋时代占据了主动。
息夫人在《左传》中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楚文王死后,楚文王的弟弟令尹子元想要勾引这位寡嫂。所以他在息夫人的宫殿旁建造了新的府邸,然后在屋中摇铃跳起了“万舞”。
万舞据张明正先生的《楚史》记载是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巴蜀战士在战场上跳起的一种英勇豪迈的舞蹈,纣王的军队看完这种舞蹈后,都被其气势所震慑纷纷倒戈投降。这种舞姿后来被改编,逐渐演变成了子元所跳的万舞。
当然子元跳这个舞并不是为了显示其多么威武强悍,而是想让息夫人注意到自己,好与其私会通奸。
息夫人听到子元跳舞时所伴随的鼓点音乐后,哭了。
我感觉息夫人哭的很伤心。
息夫人面对要勾引自己的子元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来:“先王当初跳万舞是为了演习军备,可令尹你确是为了勾引一个寡妇,太莫名其妙了。”
子元虽然好色,但还算是一位有皮有脸的男人,听到息夫人的话后,自己感叹道:“女人都没有忘记敌人,而我却忘记了。”(妇人不忘袭仇,吾反忘之。)于是子元率领战车六百辆突袭郑国,以表示自己是个男子汉,这一仗打得确实漂亮,郑国人都以为守不住城池了准备逃亡,可是子元此次来只是为了向息夫人显示自己并未忘记自己的身份,并证明自己还有与外敌作战的勇气,所以他并没有一鼓作气,攻下郑国的都城,而是在战争取得初步胜利后,各国的援军开始向郑国集结前趁着夜色撤退了。
以上就是《左传》中关于息夫人的故事。
从《左传》的记载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息夫人,她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情怀,她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一直在与不公平的待遇而抗争。
不过我要告诉大家,息夫人除此之外还有更为让人伤感的形象。
《列女传》中的息夫人
我看了很多写古代女性的书,里边记载的息夫人,一直都是以《列女传》上记述为基础的。
其实,我也想过用这个故事来写息夫人,因为这里的息夫人让我看到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在琼瑶或席绢的小说中到处都是,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却是少之又少,它的名字叫**情。
不过,我要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列女传》中的息夫人不是真的。
《列女传》中的楚国灭亡息国的过程被一带而过,上来就说息夫人被纳入了楚国的宫中,而息侯却被派到了楚国的城门去守城门。
一日楚王出行巡游去了,息夫人悄悄地跑到城门处私会自己的丈夫,息夫人见丈夫如此,对他说:“人大不了一死而已,干嘛要在这个世上受罪。我一刻都没有忘记夫君你,我的生命中再也不能容下第二个男人,我们既然在人间要分别,那我们就到地下在一起吧。”
别以为这是我演绎的对话,这是我翻译的《列女传》中的原话,大家看看是不是颇有琼瑶小说的口气。
说完,息夫人作诗一首。这首诗被保存在了《诗经.王风.大车》中。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这是一首绝命诗,说出这首诗的息夫人已经抱有了必死的决心,自杀而亡。息侯阻拦不及,眼看自己的妻子香消玉殒,顿时万念俱灰,所以把心一横,也自杀于城门旁。
楚王出游回来,听说了这件事,黯然神伤,有感于二人的真情,以诸侯之礼将息侯与息夫人合葬。
《续辑汉阳县志》:“桃花洞在大别山下,有桃花夫人祠即息夫人。”后来何光岳先生的《中国古国源流史》记载,这里后来成为了汉阳月湖八景之一的“古洞仙踪”。
我还没有机会去过桃花夫人祠,也不知道现在那里的香火怎么样?但是听闻祠中有两副对联颇为有趣:
“列女传从刘向定;夫人心只息侯知。”
“息宋兴亡随逝水;死生恩怨问桃花。”
很明显,写这副对联的人相信刘向的《列女传》中的记载。
这个故事非常凄美,但是我要说这里有太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不过,这个故事真的非常令我感动,那些不合情理的地方我也不想把它指出来了,因为有时候,我宁愿相信很多被捏造出来的故事。
好了,面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对于一个女人的记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其实这个事情是很好解释的,因为这三段的作者或编者是三个不同职业的文人。
《吕氏春秋》的主编是吕不韦
职业:商人(奸商)
《左传》作者左丘明
职业:史官
《列女传》作者刘向
职业:文学家
吕不韦是个商人,商人最讲究什么?
我告诉大家,用现代经济学理论证明商人最重视的是现金流,企业也好,商店也好只要还有现金流在,就还能继续经营下去。
而使现金流正常的运转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快买快卖,让进货和销售的渠道畅通。所以吕不韦把这种理念也带到《吕氏春秋》之中,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实现现金流的最快运转。所以楚国伐息的过程是这么的简单明了,双方走了一个回合而已,这个故事中的息夫人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卖点而已。
而左丘明是一个史家。
可以说他是我最为尊重的史家。后世的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大多带有了自己的感情倾向。而纵观《左传》,左丘明大部分时候都是在用平和的心态叙述着历史。就我看来只有平和的心态才能写出相对真实的历史。所以,他写的春秋史到现在为止都是我们研究春秋,最为信赖的史料。
但是真实的历史就有一个缺点,它拖沓,没有重心,重要的事情总是包夹在无关紧要的记述中。所以息夫人的故事沥沥拉拉的在历史中前后延续了18年,这十八年中,息夫人曾两次表明心迹,却无法改变任何的事情。而读者呢也因为息夫人的故事不能够连贯,所以不太了解《左传》中的息夫人,其实这个息夫人才是历史上最真实的。
刘向是一个文学家。
文学家的一大特点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去看他的书,因此文学家写出的书一定要好看。所以,刘向写出了息夫人的结局最让人撕心裂肺,且最让人难忘。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所谓历史,真实了未必好看,好看了未必真实。
对于息夫人的探讨和争论远没有结束,从西汉一直到民国,总有这样那样的文人拿她说事儿。
汪遵、杜牧、王维、洪吉亮、邓汉仪、纳兰容若等人都曾经以息夫人为主题作过诗。这些诗有的赞扬、有的痛骂、有的同情,各种各样。
杜牧曾经写过《题桃花夫人庙》一首诗,诗的意思是说息夫人最终还是选择苟活下来,比起晋朝跟息夫人一样情形却跳楼报石祟的那个绿珠(这个故事我讲到魏晋南北朝时会仔细讲),息夫人就差得太远了。作这首诗的杜牧常年流连烟花之地,他看女人的价值就是种商品,所以我觉得他根本不配去评价女人!
唐孟棨(qi,三声)《本事诗》记载,唐代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的某一天,宁王李宪,在王府中举行了一场酒宴。在一年多前,宁王将一位长得非常美丽的饼师之妻夺为己有。在这次宴会上,宁王醉醺醺地问这位美人:“你还想你原来的丈夫吗?”少妇一句话也不说。宁王趁着酒意,召来饼师。结果,夫妻见面之后,少妇情不自已地双泪垂颊,在座的宾客们也无不为之难过。当时,年仅20岁的王维此时正是宁王的座上宾,他即席写下了著名的《息夫人》一诗:
“莫以今时宠,能忘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用这首诗,委婉地提醒宁王,不要再让息夫人的历史悲剧重演了。宁王看了王维的诗,顿生成人之美之心,让饼师夫妻破镜重圆。王维此举可谓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与息夫人有关的作品,以清朝的邓汉仪的诗作最别出心裁,他用息夫人作比喻,讽刺那个被《清史稿》编入《贰臣传》的著叛徒洪承畴,可谓是把息夫人的历史价值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对于息夫人的历史评价,到了民国时仍然不消停,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说:“她以倾国倾城的容貌,做了两任王后,她替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可是没有对楚王说一句话。喜欢和死了的古代美人吊膀子的中国文人于是大做特做其诗,有的说她好,有的说她坏,各自发挥他们的臭美,然而息夫人的名声也就因此大起来了。老实说,这实是妇女生活的一场悲剧,不但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事情,差不多就可以说是妇女全体的运命的象征。”
周作人虽然是个汉奸,但是他对息夫人的这番评价是中肯的。
我是学法律的,但我一直不想做律师,因为律师没有什么原则,他的职责就是为当事人辩护,只要有利的证据都可以拿来用,然后就是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
其实文人也是一样,特别是中国文人,只要可以达到他们的目的,无论是人和事,善与恶,男或女,他们都可以拿来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从什么角度出发,就从什么角度出发。
所以我素来不喜欢中国的文人,更不喜欢他们那些张“臭嘴”。
不管怎么说,息夫人的故事都是个悲剧,这个女人不应该被这么“重点照顾”。
所以,我谨以此文,还原最真实的息夫人,希望她能擦干她面颊的眼泪,也希望中国的文人们能停止对她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