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私房历史书:先秦篇(全6册)

第四十五章 齐国在田氏政权下的女性故事

字体:16+-

田氏代齐,是战国开始的另一个重要标志,那个垂垂老矣的姜太公封国倒了下去,而一个生机勃勃的田氏齐国在东方迅速崛起。

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齐国没有最终在战国乱世中统一诸国,但是战国时的齐国,是这个时代最为稳定,最为富庶的国家。

因为五国横在齐、秦之间,所以齐国没有受到秦国的直接威胁,安定的环境使这个国家少了战乱的侵袭,有时间发展民生和经济。

而问题是安乐是一件好事吗?

更多的时候,安乐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因为安乐会让人失去斗志。比如北宋王朝一样,百年盛世乐,南逃何仓惶!齐国的灭亡实际和北宋的灭亡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是因为常年的安乐生活把他们的野性全部消磨殆尽,五国联合就把齐国灭了,而虽然之后齐国复国,可是面对秦始皇的上帝之鞭,齐王建竟然选择了逃避,把齐国拱手送给了秦国。这就是安乐的悲剧。

而倒过来想想,安乐盛世难道是坏事吗?

百姓在这里安居乐业,极少的战争让他们不必流离失所,所以,盛世这个东西也要分着说,对于国运来说未必是好事,但是对于已经困苦不堪的百姓来说未必是坏事。

世间的事就是这样,谁知道是好是坏呢?

对于女性也是一样,安乐造就了女性的一种性格,那就是稳重、贤良。和春秋时齐国那些浪**的公主相比,战国田氏政权下的齐国却出现了很多贤良的女性。

我们不禁要问,同是一方水土,咋差距就这么大呢?

齐威王一朝女事

齐威王是齐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诸侯王,他为齐国开创了一个盛世,但是齐威王的开局却是惊心动魄的。

齐威王刚刚即位,三晋、鲁国、卫国就都开始找齐国的茬,攻占齐国的土地。

在这里说一下,人人都在说战国七雄,也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实际是在说战国时最强的七家诸侯。其实战国绝不是只有七家诸侯,鲁国和卫国这样的国家都是在战国末期才被其他诸侯国灭亡的。

而这些国家都对齐国虎视眈眈,这是外部环境的凶险,而齐国内部此时也是矛盾重重,由于大臣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九年间齐国内政不见改善。

而齐国有一位奸臣叫周破胡,此人专横跋扈,嫉贤妒能。

齐国当时有两位大夫,一位叫墨大夫(因为他的封地在即墨),另一位叫阿大夫。墨大夫是个贤臣,而阿大夫是个奸臣。

但是这个周破胡却每天都在齐威王面前诋毁这位墨大夫,而赞扬这位阿大夫。

《史记》一类的史书,都在说齐威王如何明察秋毫,最后杀了祸国殃民的阿大夫及其一党,而重赏了名誉并不好的墨大夫。

历史就是这样,如果齐威王真的是这么的英明,干嘛用了九年呢?所以正史中的东西,都是要经过我们的逻辑推理一下再作出结论的。

查阅别的书籍才知道,原来推动这件事情的压根就不是齐威王本人,据《烈女传》记载,这起齐威王清君侧事件的导火索是齐威王一位名字叫娟之的爱妾,她的另一个名字叫虞姬,和项羽的那位爱妾同名。

虞姬早就看出周破胡欺上瞒下,不是个东西,所以就找了个机会跟齐威王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周破胡是个奸佞小人,应该把他赶出朝去。齐国有北郭先生,贤明有道,您为什么不请他来辅佐您呢?”

周破胡耳目众多,虞姬的这番话早就传到了他的耳朵里,天哪,这枕边风厉害啊,虞姬你竟敢给我小鞋穿。

周破胡立即发起了反击,他在朝上诬陷虞姬,说:“虞姬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与北郭先生有染,当然会替他说话了!”

这天下的男人最容不得的就是女人给他戴绿帽子,齐威王也不例外,他开始怀疑虞姬,并把她软禁在九层的云台之上,并让有司(司法高官)审问她,周破胡贿赂了有司,有司做了一份虞姬的罪状给了齐威王。

齐威王看着这份铁证如山的罪状,又想了想和自己朝夕相处多年的虞姬,他不信,不信虞姬会是那种人,齐威王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理智常常能战胜他的情感。

齐威王把虞姬召到了跟前,自己开始了讯问,虞姬带着一肚子的委屈,开始了控诉:

“我虞姬幸得父母生养,虽然我不是什么大门大户,却也是陪王伴驾了十几年,我日日睡得是简陋的床破旧的褥子,还要为您打理后宫,侍奉您的饮食。我的心难道您真的不明白吗?这些奸臣常常合伙欺瞒您,大王今天既然召见了我,我就把这些话一五一十的都跟您说清楚。妾听说玉石掉进泥淖中而不污,柳下惠可以坐怀不乱。我行的正坐得端,不怕别人怀疑。过瓜地时不蹑手蹑脚,过李子树下没必要把帽子带正,我不避嫌疑而向您推荐贤臣,这是我的第一项罪过(气话)。

我被人陷害,而有司受了贿赂,诬陷我,我却不能辨明。我听说杞梁妻(这个故事后边单开一章讲)因为冤枉把城墙给哭塌了。所以百姓们都为他喊冤叫屈,可是妾的冤情却不能昭雪,即便是在高台之内哭告,也没有人能听见,这是我的第二项罪名(还是气话)!

既然有了这样的污名,再加上前边的两条大罪,本来是不应该苟且偷生的。之所以现在我还活着,是因为我要在您的面前辩白我的冤屈。晋国太子申生当年宁可死也不愿意离开晋国,就是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妾死不要紧,忠良谦顺之人大多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但是我还是要把自己最后的肺腑之言告诉君王您。现在齐国的大臣奸佞极多,而最坏的人莫过于周破胡。如果大王再不对齐国的内政下一剂猛药的话,齐国可就真的危险了。(肺腑之言)”

齐威王被虞姬一句话点醒,他开始暗中调查了齐国的大臣。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暗中调查了名声不好的墨大夫,却发现他的治下一片太平,而名声极好的阿大夫的封地内却是民不聊生,后来齐威王才知道,阿大夫是贿赂了很多像周破胡之流的大臣,才获得的好名声(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

齐威王面对这样欺骗自己的大臣痛下了狠手,阿大夫,周破胡,还有那个受贿赂的有司等一系列奸臣都被齐威王扔到了锅里煮了(真事,不是气话)。

国内的大臣们知道阿大夫、周破胡一党被杀,无不震惊,谁都不敢再说瞎话粉饰太平了,各自尽其职,齐国的内政为之一变。

而内政一旦好转,外交就变得容易的多了。齐国起兵,把赵国、魏国、卫国打了个大败,赵惠文王还被齐军围住,差点坐了俘虏。赵惠文王也很识趣,马上和解,把侵占齐国的土地全部退了回来。就这样,齐国迎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这二十多年里,没有一家诸侯敢来跟齐国找茬。

二十年的和平啊,这在年年都在打仗的战国意味着什么啊?

一种福分!

一个女人带来的福分,当然我们还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多杀贪官污吏,就是百姓的福分。

由于齐威王一朝的政治清明,很多贤臣也开始聚集在了他的周围,比如田忌、邹忌、孙膑等等。

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田忌赛马》、《孙庞马陵之战》等著名的故事,都来源于这一朝。

当然这些齐威王周围的名士中有一位格外耀眼,他叫黔娄,他和他的妻子一起被历史推上了前台。

黔娄是战国时鲁国人,他虽然家境贫寒却有着大学问,而黔娄却安贫乐道,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参予那种争名逐利的行列。

黔娄的夫人叫施良娣,是个大家闺秀,她的父亲是鲁国的太祝,也就是掌管祭祀的大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黔娄夫人的家庭可谓是尊贵至极。

可是黔娄的夫人却没有看重那些王孙公子,而是选择了穷困潦倒的黔娄。

而黔娄与她的夫人成婚之后,自己的学问有了更大的精进,因为黔娄夫人从小从父亲那里学习了不少阴阳之学,把这门学问融入到丈夫所主张的道家思想中,便形成了黔娄的独特理论。

而这些理论都记录在了他的名著《黔娄子》中,《黔娄子》共分四章,由伏羲氏凭天降河图神龟显示八卦之数,再到天地生成的道理,从天地运行的气教,来求得宇宙变化的理教。

也就说数学、阴阳学、五行学、化学、物理学、包括宇宙学这本书里都有,可以说这是一本百科全书性质的书。

而这本名著的问世,和黔娄夫人的学识不无关系,可以说黔娄夫人是中国古代版的居里夫人。

但由于鲁国连年干旱,民不聊生,黔娄夫妇活不下去了,而黔娄本人又不愿意做官,也不想接受老丈人的救助,所以他带着夫人来到了齐国的临淄。因为当时的齐国已经在齐威王的治理下,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光景。到这里怎么说能有口饭吃。

黔娄来到齐国的消息不胫而走,齐威王听说名士黔娄来了,非常高兴,马上就想聘他为国卿,可是黔娄依旧故我,即便穷困也不愿出来做官。

黔娄虽未在齐国担任官职,但齐威王对他十分尊敬,齐国一有重大事故,齐威王总到黔娄住处就教,而黔娄也会毫无保留的向齐威望出一些好主意,齐国的问题常常能迎刃而解。

而黔娄因为常年的贫困,大有可能是营养不良的缘故,很快就在齐国去世了。

黔娄的死,让天下的名士都非常悲痛,儒家的重要人物曾参(就是曾子),也参加了黔娄的追悼会。

但是当曾参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绨袍,垫着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弄得他鼻子发酸,说道:“再把被子斜过来点就能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烈女传》:“邪引其被,则敛矣。”)

可此时黔娄夫人却坚定地说:“斜了虽然能盖上,却不如放正而盖不上。我家夫君活着的时候就不是斜的,死了让他斜,这不是他所希望的!”

这几句话说的曾参无言以对,一阵的惭愧,又问道黔娄夫人:“先生的谥号(古人死后,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用一两个字加以概括,这就叫溢号)怎么定?”

黔娄夫人回答:“以康为谥。”

曾参大惑不解,问道:“先生在时,挨饿,受冻,死后尸体都不能蔽体,也没有酒肉祭祀,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所,为什么要用康字来做谥号呢?”

黔娄夫人正色道:“夫君生前,鲁君、齐王都曾经要委任其高官厚禄,但是夫君都辞掉了,这难道不是富贵有余吗?我家夫君宁可过平淡的生活,坐天下最卑微的人,却不会在贫困中去抱怨,对富贵也不动心,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以康为谥,有谁说不适合的?”

曾参挑起了大拇哥,夸赞黔娄夫人,有什么样的夫君,就有什么样的妻子!

其实我倒觉得这话可以倒过来说,有什么样的妻子,就有什么样的夫君。

因为在大多数时候,男人一直是在适应着女人的追求。

很多妻子追求的是丈夫高官厚禄,富可敌国,结果一大批贪官污吏诞生了。

而虞姬追求正义和清明的政治世界,结果齐威王做到了,而黔娄夫人追求的是恬适安逸的生活,把金钱视为粪土,结果黔娄也做到了。

战国时的齐国人陈子仲(又称于陵子),楚王想聘他做丞相,他不愿意,带着妻子跑了,从此隐姓埋名,为人灌园。他的妻子也可以接受丈夫辞掉高官厚禄,而过着清贫的生活。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常常能成就了丈夫的一世英名。

这世间的事,其实很多都应该倒过来想的,女人的要求有时真的能决定男人的命运。

齐宣王女事

前边单独一章说了齐宣王的丑娘娘钟离春,实际在齐宣王一朝还有其他很多女性故事的。

比如齐宣王的丞相田稷,她的母亲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田稷是个比较有才能的人,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千里当官只为财。这话实际是有很深层次的社会背景的。因为中国大部分底层知识分子都是穷困潦倒的。

他们当官你不要指望他们上来就有为人民服务之类的觉悟,他们大多数人当官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也没什么可抨击的,因为是人之常情。

而田稷也是如此,他当上丞相后不久,就接受了下属的贿赂,货金百镒。

田稷是个孝子,他把第一笔贿赂给了母亲。

田稷母非常惊奇,问道:“你在齐国当了三年丞相,俸禄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么多钱啊,这是哪来的这么多钱啊!”

田稷笑着对母亲说道:“下边孝敬的。”(《烈女传》:“诚受之于下。”)

田稷母亲一听便大怒,说道:“我听说读书人,修身且洁身自爱,不会拿别人的黑钱。竭尽全力且实实在在的办事,不欺骗不虚伪。不义之事,不放在心上。没有道理的所得,不拿回家。言行一致,不耍两面派。现在齐王对你不薄啊,高官厚禄的厚待你,你应该想着怎么回报君王才是。身为人臣侍君,就应该像你侍奉你的父亲一样,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只有这样齐国才会无忧。而你做事正好相反,这和忠诚越离越远,作为臣子你是不忠,作为儿子你是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的。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

这一顿训斥,把田稷说的脸上白一阵红一阵,惭愧地退出了母亲的屋子。第二天田稷就把脏银退还给了那个下属,然后就像齐宣王去请罪了,要求齐宣王处死自己。

齐宣王听说了田稷母亲的高义,没有处罚田稷,还用相同的金子数量赏赐了田稷母亲。

田稷不可谓不是一名孝子,他把脏银孝敬给了母亲,而有几个母亲想用儿女的钱呢?他们的愿望都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的活下去,做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清朝的大贪官和珅,很多人都在分析他贪污的原因,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和珅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在他人到中年的时候,并没有高堂可以奉养,这样就造成了没有人去监督他,让他改邪归正,如果和珅也有个像田稷这样的母亲,凭借和珅的才能,今天我们就很有可能在谈论名相和珅了。

在齐宣王时,还有一位后妈也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有个人死在了道上,经鉴定是被人刺伤后,重伤而死的。嫌疑犯很快被锁定了,是兄弟两人。主管刑狱的官吏问道:“到底是你们俩谁杀的啊?”

哥哥说:“我杀的。”

弟弟说:“不是我哥,是我杀的。”

这可要命了,因为死者伤口只有一处,不可能是两个人一起所为,官吏不能处断这个案子,就把这个案子呈报给了国相(没具体说是哪位国相),齐国的国相也不知道咋处理,干脆就把这件事呈报给了最高领袖齐宣王。

齐宣王一见此案,也为了难,把兄弟俩都释放巴,肯定会放走罪人,都杀了巴,肯定有一个是无辜的。

齐宣王突然一拍大腿,有了,把这兄弟俩的母亲请来,让她说到底是谁杀的,这手心手背都是肉,看看这位母亲咋说?

丞相一听,领导就是领导,高,实在是高!

丞相召来了两兄弟的母亲,问道:“您的儿子杀了人,但是兄弟都想代死,官府不能决断,这件事情已经惊动了大王。大王宽仁,问您怎么办才好?”

这位母亲哭着对官吏说:“杀那个小的!”

丞相大惑不解,问道:“一般妇人都爱怜少子。今天您却主张要杀他,这是为什么呢?”

“年少的是我的亲儿子,年长的是夫君前妻的儿子。夫君死时嘱托我,一定要好好对待他的大儿子,我答应了,受人之托,许人以诺,怎么能忘记呢?再说,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背言忘信,欺骗死者,我又有何面目去面对死去的夫君呢?虽然杀了我的儿子我很心痛,但是只能这么做啊!“

说完这些话,这位母亲的眼泪已经把眼前的衣衫滴湿了。丞相把这位母亲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了齐襄王,齐襄王大为感动,赦免了两兄弟的罪,并给了他们的母亲义母的称号。

但是这件事情,很显然是有漏洞的,虽然齐宣王因为这位义母而赦免了兄弟二人,但是兄弟二人之一是本起案件的凶手是肯定的。

这样放过凶手,最后连杀人的是谁都没弄清楚,很显然,这是在妨碍司法公正。

这位义母如果在现代的司法社会中,还很有可能因为提供伪证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用现代眼光解读那个时代的问题。

这位义母的所作所为,在当时那个司法并不完备的社会中,用春秋大义去缓解社会矛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齐宣王那种不能错杀人命的态度,也值得肯定,而且值得现代司法机关中的很多人去学习。

齐湣王一朝女事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田遂即位,时间进入了齐湣王的时代。

我们对于这位君王,最初的印象就是那个著名的成语“滥竽充数”,他是个爱听独奏的君王,而不喜欢乱哄哄的合奏,这使得南郭先生把饭碗丢了。

其实,齐湣王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只应该停留在艺术欣赏方面。

齐湣王的时代,实际上是齐国的全盛时期。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同时尊齐湣王为东帝。

至此,齐国在战国的地位已经到达了一个最高峰。

高峰自然意味着强盛,强盛意味着强势,而齐湣王所遇到的女性都是些在强盛势头下产生的强势女性。

先来说说齐湣王的王后,怎么形容这个女人呢?

可以说她是钟离春的超级模仿秀,她几乎复制了丑娘娘的神话。

齐湣王的王后叫宿瘤女,因为她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大瘤子,故此得名。宿瘤女据我分析就是现在的大脖子病,缺碘。

但是那时医学还不发达,老百姓的食盐又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所以得这种病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但是这种病如果得在一个女人身上,我觉得就有点悲剧了。

不过还好,有的缺陷影响美观,却不影响美丽的本质。

在齐湣王的一次出游中,齐湣王前呼后拥,车骑威盛,男女老幼都聚集路旁,争先恐后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热闹场面,宿瘤女却继续在路旁采桑,对齐后王的出巡视若无睹。

齐湣王不悦,本王来民间出访,百姓们都来朝拜,为什么这个女人这么的矜持傲慢,就找人把宿瘤女召到了近前来。

“寡人出游,车骑甚众,百姓不分老幼都放下手中的活来观看,你在道旁采桑,瞅都不往这瞅,为什么?”齐湣王问道。

“我爸妈让我来采桑,没让我来看大王。”宿瘤女毫无表情的说。

这话说的齐湣王上不来下不去的,人家说的也没错啊,那意思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别人也许看你是个宝,在我这你连根草都不算。

还真不拿村长当干部了。

齐湣王此时细看了看宿瘤女,面对这样的女子,齐湣王却顿生了好感,但是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只可惜你脖子上有个瘤子!”

宿瘤女一听便不高兴了,反问道:“一个女子的德行和瘤子有啥关系?”

齐湣王自知自己失言,便夸赞宿瘤女是个贤女。便想把她载上车带回宫中。

不料宿瘤女心平气和地说:“大王不弃,私心窃喜,然未禀明父母,那不成了私奔了吗,大王若不能以礼相求,则虽死不能相从。”

齐湣王承认自己从始到终都输给了这个女人,他尊重她的意愿,非常正规地择吉备厚礼来聘宿瘤女。

宿瘤女的父母让她沐浴更衣,盛装打扮再去见君王,然而宿瘤女却依然布衣荆钗,临走时宿瘤女对父母说道:“要是化妆太漂亮了,大王不认识了怎么办啊?”(《烈女传》:“如是见王,则变容更服,不见识也。”)

看来,不光是齐湣王,就连宿瘤女的父母也拗不过这个女儿,宿瘤女就穿着一身农家的衣服进宫了。

齐湣王早就对宫中的其他女子说,今天出游,遇到一位圣女,马上她就要进宫了。所有的齐湣王的妃子都不敢怠慢,盛装迎接。

等他们看到的竟是一副邋邋遢遢的村妇,而且她颈项间还有一个大瘤时,这些妇人们都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止。

这弄得齐湣王面子上非常挂不住,但是又不好伤害宿瘤女,说道:“他们是在笑你没打扮,这打扮不打扮啊,可是相距十百呢(形容相距深远)。”

宿瘤女淡淡一笑,说道:“打扮和不打扮就算差了千万,又能怎么样呢?”

齐湣王在宿瘤女那里,就是一个接受再教育,被改造的对象。

宿瘤女的又一番大道理把齐湣王说了个心服口服,“性相近,习相远。过去尧舜桀纣都是天子,尧舜以仁义为本,安于俭朴,茅茨不剪,采椽不断;后宫后妃,衣不重彩,食不重味,千载以下,而为人津津乐道,称颂不衰。桀纣以奢华为务,习为苛酷,酒池肉林,穷奢极欲;后宫蹈罗绮,弄珠玉,笙歌不歇,纸醉金迷,结果身死国亡,为天下所笑,视为暴君。妇人女子贵能相夫教子,守贞不二,又何必虚伪矫饰以媚人!”

这话说的齐湣王身边的众多美女都大感惭愧,紧接着齐湣王下了一个让她身边所有的女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封宿瘤女为王后。

从这以后,民间有一种说法,女性如果脖子上长痣,这个女人就会大富大贵,这种说法我怀疑就是从宿瘤女这来的。

齐湣王立宿瘤女为王后后,立即下令拆除重楼层阁,填平池泽,损膳减乐,停筑苑囿,后宫不得佩戴珠玉,也不得衣着彩衣。

这个故事好像是丑娘娘的山寨版。但是,我刚才说过宿瘤女几乎复制了当年钟离春的神话,但是她不是钟离春,为什么?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宿瘤女并不是个丑八怪,她是个有缺陷的美女胚子。

在任何史书中,我都没有查到关于宿瘤女丑陋的记载,而那个大瘤子只能说是个缺陷而已。

我一直都在用最贴合实际的逻辑去分析历史,齐湣王能够注意到宿瘤女,我想是他发现了她的可爱之处,继而又发现了她的政治训导能力。

我并不相信这个齐湣王会单纯的因为宿瘤女教训了自己而把她召进了宫来,我个人感觉齐湣王看到的是林无敌卸妆后的样子。从这点上来说齐湣王是个善于发现美丽的君王,这也是他为什么爱听独奏的原因,因为他细致。

可惜宿瘤女早逝,齐湣王失去了一个有力的强内助,以至于后来齐湣王骄矜自大,冒然攻打燕国,这给了其他六国口实。

公元前285年,以秦为首,联合赵国伐齐。次年,韩魏燕也参加了对齐的战争。燕昭王为了报仇,以乐毅为将,**攻入临淄,而后又分头占领齐国绝大部分土地。这时,楚国也派淖齿率军前来参战。齐湣王逃到莒国,被淖齿(楚国大将)所杀,齐国几乎将要灭亡。

幸而田单联合族人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起事,利用火牛阵冲击燕军,才逐渐收复了失地。虽然齐国复国,但是霸极而衰的历史规律是不能逃脱的,齐国也随着齐湣王的人生悲剧而从最高点迅速滑落。

齐襄王一朝女事

齐国经历了百年的盛世之后,终于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而在这起几乎灭国的灾难中,齐国的女星们显示出了他们坚强且勇敢的一面。

在齐湣王逃难的过程中,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王孙贾和齐湣王跑散了,那个时侯谁还顾得上谁啊,逃命要紧,都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呢。

可是当王孙贾跑回家后,受到了其母的斥责,王孙贾的母亲说道:“你早出晚归,我每天都是靠着家门盼着你回来;如果你晚上出门没回来,我就靠着屋里的门等你回来。如今你侍候君王,却不知道君王到哪里去了?你还有脸回来吗?”

王孙贾惭愧极了,他跑到齐国集市上,喊道:“愿意跟随我的,把左臂露出来。”集市上是一呼百应,于是王孙贾带着这些人对入侵齐国的军队展开了反击,并最终杀了杀害齐湣王的凶手淖齿,并找到了流落民间的齐湣王的儿子法章,拥立他做了齐王,也就是后来的齐襄王。

这个故事并不是出于正史,而是出于冯梦龙的笔记小说《新灌园记》。但是冯梦龙在给明朝的张凤翼作剧本《灌园记》作解释的时候,特意提到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因为张凤翼的故事是在说君王后的事迹,而没有提王孙贾母的事迹,所以冯梦龙认为张凤翼“只谱私欢,而与王孙母子忠义不录,大失轻重。”

这样也就侧面说明,王孙贾母的真实存在。

当然王孙贾母的故事不是这段的重点,那个张凤翼作的《灌园记》中的女主角才是,这个故事说的是齐国另一位传奇的王后君王后的事迹。

这个人的故事,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都有记载,而且她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

可是她和钟离春比缺少了运气,她没有生在那个盛世的年代。而在一个王国走向灭亡的倒计时里,一个女人的强势,又能够改变多少历史呢?

所以,我不在为君王后单独立传了,一来我怕破坏了齐国女性的整体脉络,二来这个女人实在是没有改变什么。

齐湣王死后,他的儿子法章逃了出来,跑到了莒国隐姓埋名,后来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莒太史敫(jiao,三声,姓氏)家里做了个佣人。

有一种东西叫做气质,这种东西一般不以人的形象改变而改变,想想黎明演的《十月围城》中的刘秀才,即便是变成了乞丐,却难以掩饰他武状元的身份。

而王子章就有这种王族的气质,即便他当了佣人,也难以掩饰。而这种气质被太史的女儿率先发现了,这个女子用自己的慧眼发现了这支潜力股,虽然当时还是垃圾股。

太史氏女不把王子法章当做一般的仆人看待,而是经常周济他。

当然后来的事情和我们许多小说的情节非常相似,两个人一来二往,暗送秋波,日久生情,然后就是私定终身。

而太史女以身相许,很快得到了回报。燕、秦、楚、三晋的联合国部队从莒国撤兵后,齐国的旧臣和遗老遗少们,立即聚集在了一起寻找齐湣王的后代。

开始时,王子法章并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因为他知道这里边的事情挺复杂,即便是齐国人在寻找齐湣王的儿子,在不明是哪方势力之前(因为很有可能还有别的公子存世),都有可能被杀害。

从这点上看,王子法章是非常有心计的,当长久的等待后,王子法章发现好像除了自己,没有别的王室继承人存在。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先前躲避是谨慎,现在再躲避就是愚蠢。王子法章毫不犹豫自言道:“我湣王子也。”

而莒国作为齐国的附属国,莒国国民共立法章为王,也就是齐襄王。然后公告齐国:“王已立在莒矣。”

就这样齐襄王作为了齐国的合法继承人,并最终复国。

齐襄王即位后,他没有忘记那个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委身于自己的太史女,他把她立为了王后,是为君王后,生子建。

而此时,君王后的父亲却非常的生气,“女孩子没有明媒正娶就自行嫁人,我们家没这个女儿,脏了我家的地方。”这位父亲终生也未再和女儿见面。

而君王后呢,虽然父亲不认她,但是她却尽到了做女儿的本分,常常派人去赏赐父亲,并且在父亲死后为他守灵戴孝。

齐襄王在位十九年,去世,虽然他有着王子的气质,却没有大帝王的气魄,在他的统治下,齐国平淡无奇,再也没了以往的生气。

而他的儿子齐王建更是一个窝囊废,他的前期,政权完全掌握在了君王后手中。

而君王后很多人评价她有着极强的政治手腕,因为她做了一件事情。

秦王见齐襄王一死,便想用特别的方法羞辱君王后和王子建这对孤儿寡母,秦王专门派人献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并对她说:“我王听说齐国人很有智慧,不知道您能否解开这对玉连环?”

秦国人最会出脑筋急转弯,在渑池会上,跟赵王玩过,结果被蔺相如同志无情的揭开了谜底,弄得秦王很没面子。

现在又来跟齐国人玩,可是他们算是找错人了,因为君王后是这方面的高手,像青春痘长在谁的脸上最不让人担心这种级别的问题是难不倒她的。她叫人拿了把槌子来,当着秦国使者的面一槌子就将玉连环打碎,然后面无表情地对秦国使者说:“解开了!”

服了,这哪是三年级的水平,这明显是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水平啊。秦国使者只好向秦王复命去了。

这就是君王后智击瑶环的故事。

就是这么个故事,可是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君王后很聪明?很会做脑筋急转弯?还是她很强势?

我不知道,但是很显然这只是小聪明,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君王后的政治水平是有限的,她和前边讲的赵威后比起来,都有很明显的差距。

齐王建六年,赵国没有粮食了,找齐国来借粮食,而齐王建死活不借。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齐国中了秦国的远交近攻的计策。其实不然,因为这时候执政的并非齐王建,而是君王后。

我更相信,君王后还记得二十多年前,齐国被灭的那次仇恨,而那时赵国是帮凶之一,现在你也挨秦国欺负了,我为什么不能看一看热闹呢。

这就是玩脑筋急转弯的人和一流政治家的差距,因为有一句话叫唇亡齿寒,君王后并没有弄懂这句话。

君王后在齐王建执政的第十六个年头死去。

这个女人有一双慧眼,有聪明的头脑,却没有深远的政治眼光。但是在她执政期间对待秦国的外交非常谨慎,与诸侯的关系也非常好,而齐国的疆域也被扩展到了东海之滨,这些都是君王后的功劳。

而君王后一生都奉行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看着其他五国包括周王室一个个被秦国吞噬。齐国空有几十万雄兵却毫无作为。

她死后,齐王建听了奸臣后胜的计策,不与秦国抗争投降了秦国,最后遭到被放逐惨死的下场。

当然我们不能都把错推到君王后的绥靖政策上,但是这个女人是不是要为六国的灭亡负上一点责任呢?

关于齐国的女事我并不想以此收场,战国时齐国还有一个女性值得一讲。

春秋时齐国出美女,而是战国时齐国出丑女,而且这些丑女一个比一个厉害,下边要讲的这位女性是齐襄王时候的人,她比钟离春还厉害。

有个被遗弃的齐国丑女,到哪都无有容身之地。而此时齐国丞相的老婆正好死了,这位丑女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了一个计策,把自己变得荣华富贵。

丑女敲响了齐国王宫的门,对谒者:“妾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处容身,我想见见君王,说点愚蠢的话。”

因为齐王宫中这种丑女变娘娘的事很多,所以,侍者都不敢怠慢,马上回复了齐襄王,齐襄王正在吃饭,当听说有这么个女人,马上丢下饭碗,来见这个丑女。

左右大惑不解,说道:“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大王为何如此激动呢?”

“你们知道啥啊,牛叫马不答应,不是马没听见牛的声音,是因为那是异类,此人必是人中的异类,才会被人家逐出的。”说白了就是没法沟通啊。

齐襄王也是个异类,和这个女人聊了三天。

第一天,他们的讨论是从建筑学开始的,话题很简单,“大王可知道国家的支柱是什么吗?”

“不知道!”

“那就是相国啊,支柱不正,房梁也会倒塌,这间屋子就完了。大王您就是房梁,百姓就是这间屋子啊。这间屋子坚固不坚固,就在于这棵柱子,而国家安定不安定就在于国相。既然大王已经知道了这些,就应该去审查国相。”

齐襄王满口答应。

第二天,丞相的话题更深入了一些。

“我国的国相咋样?”齐襄王问丑女。

“大王的国相,要用外面和里面两种标准去衡量才知道。”

“这话咋说?”

“他对左右很尊重,他的妻子很贤惠,就这两个标准。”

第三日,事件的真相渐渐露出了端倪。

“我国的国相用的着换吗?”

这话问的底下人谁不害怕,就这么三天,齐襄王已经开始怀疑国相的能力问题了,好厉害的女人。

而丑女说:“如果要选择有才能的人来顶替,怕是没人来。但是如果现在没有可用的人,为什么不继续用他呢。我听说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如果大王也能这样用人,贤臣自然就会来了。”

齐襄公又问:“我将怎么用他呢?”

丑女说:“昔日齐桓公尊重所有人,则有道之士来归顺。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真的来了,他又不敢看了。您不妨效仿先贤。”

齐襄王从此时开始,非常尊重丞相,并把这位丑女许配给了这位国相。三日后,四方的志士都来投奔齐国,而齐国大治。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完全是一个女人一手策划的,那个倒霉的国相只能接受齐襄王的这个决定,谁让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这个丑女的手上呢。

有人会反对我的话,因为丑女的建议给齐国带来了很多人才,我想问大家,这些人才谁留下了姓名,谁又阻止了秦国灭亡齐国的脚步呢。只能说他们也都是些靠齐国王室混饭吃的混子而已。

而这位丑女成功的利用了齐王室对于丑女尊敬有加的心理,导演了一出嫁国相的好戏。这就是战国末代的齐国,更像是一场闹剧,但是却还被伪装得像正剧一样。

齐国就这样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了,而在这个舞台的上翩翩起舞的女演员们的形象却像是经典电影的经典镜头一样,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齐国的女性故事就讲到这里了,下边我们正式进入大秦帝国的历史时代,还有与之相关的诸位女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