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弯弯

都到我们小城来

字体:16+-

一个个都很痛快地应允了。

只有古华,我们原本没有“打他的米”。他正在北京改电影本子,晓得他什么时候能回来?临走的先一天,他竟回来了。他到屋才几分钟,我便闯进了他的家门。以朋友的身份,也以那座小城的市委书记的身份,邀请他。他二话没说,答应了。临到走时,又出了一点事,他病了,闹肚子。我去喊他时,他正蹲在厕所里呢!他带了点药,上车了。

车,是一部国产的低档车;路,是一条极不好走的灰沙路。路上还碰上两起车祸,堵了车。到晚上九点多钟,才到达我们资江边的这座小城——冷水江市。

这是一座工业新城。举世瞩目的世界锑都——锡矿山,在这里;枯水季节担负全省百分之五十的工业用电的湖南目前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金竹山电厂,在这里;那个饮誉江南的大煤矿——金竹山煤矿,也在这里……这些,都给那些靠生活养育出来的作家,以不少的**力。

前些日子,又一幢瞩目的新楼,崛起在这座年轻的城市。这是湖南省目前县(市)级新华书店中最大的营业大楼。在纪念新华书店建店五十周年的日子,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五周年的前夕,新楼准备开业。一天,书店经理老王找到我,说:

“你是作家,我们店子开业的那一天,能不能请几个你们行当里的作家来和我们的读者见见面,签名售他们的新书?”

“可以!”

我一口应承。

“他们是社会名流,看不看得起我们这个小小的城市呀?”

市委书记老袁听我说了以后,有点担心难请动这些“菩萨”。

“会来的。”

我很自信。

终于,一条消息在小城不胫而走;那个以写湘南山镇生活而负盛名的古华,将从他的《芙蓉镇》里走出,到我们这个工业小城来拜访他的读者朋友;那个集作家、书画家于一身的莫公——莫应丰,将来小城唱他的《将军吟》,做他的《桃源梦》;当年在金竹山电厂带过不少徒弟的老师傅、从这座小城走向全国文坛的萧育轩将踏上这一片故土,向他的老朋新友倾吐《心声》;张扬则会带着他的新著《金箔》,到这里与小城的人们《第二次握手》;诗人弘征、于沙,也将来新城交结文朋诗友……

小城,被这条小小的消息抬起来了。

如今,他们终于到了。吃过饭,洗过澡,已是深夜十一点钟了。莫应丰和萧育轩,却兴致勃勃地走出了招待所。这是两个酒鬼。是不是要到小城的哪家小酒店里去品尝品尝这里的“水酒”?萧育轩是一个“老冷江”。他以“主人”的姿态领着头一次光顾这座小城的莫应丰,满街地跑。这么晚了,街上的店子大多数关了门。有一家小店,却开着门。他们走进去了,不是酒店,是烟店。货柜里,摆着各式各样的烟。突然,一种“芙蓉镇”牌号的烟,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出于好奇,莫应丰掏出一张面值十元的人民币,要买一包“芙蓉镇”。

当班的是一个小伙子,他为难地摇摇头:

“钱柜锁了,找不开。”

没有办法,老莫和老萧,只好自报家门,亮出名姓。并说“《芙蓉镇》的作者古华也来了,明天让他来付款吧!”

“行行行!”小伙子露出一脸的笑容,连连说:“见到你们很高兴!”

也许,这位小伙子是一个文学迷;也许,小城的人们,一个个都这般的好客!

书店的营业大楼里,灯火辉煌。明天,大楼就要敞开大门,让书迷们与作家们在这里会面。这一天夜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装饰工作。书店办公室主任老刘,来到摆放签名售书的作家们新著的柜台前,过细地点点数,发现古华和张扬的书各少了一本。他问旁边的小段。小段狡黠地笑了:

“对不起,我留了一本,明天好请作家签名。他们的书不多,我怕明天一开门,一下子就会被抢光。我来了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

“那我也留一本嗒!”

主任也学小段的样子,将一本他喜爱的作家的书,放到隐蔽处,准备明天自己买下,请作家签名……

第二天,鞭炮声中,书店的店门开了。

人群象潮水一般涌了进来。

很快,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读者们,抱着一叠叠心爱的书,挤到了他们所喜爱的作家们面前,请他们签上那个令自己着迷的名字。签名台前,读者里三层、外三层,形成一个巨大的怀抱,把作家们搂在怀中。

这是读者的怀抱,这是人民的怀抱!

儿子,忘不了母亲的怀抱;情侣,忘不了恋人的怀抱;作家,忘不了人民的怀抱。他们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每一部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生活,是文学的母体;作家,是人民的儿子。拿起笔来,面对着这一张张热情的脸,他们的眼睛湿润了……这些人民养育的作家,飞快地挥动着笔,在读者们递过来的一本本书上,写上自己对读者的祝愿,对人民的感激之情……

有人传过来一个信息:外面有一位坐轮椅的读者,购了一些书,想请作家们为他签一个名,却挤不进来。他是一个生活的不幸者,却又是一个生活的强者啊!腿残废了,不能上学,却发奋自学,曾两次获得省、地的读书竞赛奖。

作家们怀着敬意,走出签名处,为这位热爱书本,热爱生活的读者,恭恭敬敬地签上自己的名,写上一句祝福他,激励他的话。诗人于沙,还为他朗诵了一首诗……

签名售书的活动结束了。作家们却依恋着这座小城,依恋着这片热土,满腔热情地扑向火热的生活。有些,深入到了锑都锡矿山;有些,投身到资江氮肥厂。萧育轩,忘不了他的电厂。是电厂养育了他,养育他的创作。如今,他又重返电厂,去新的生活中寻找新的创作泉源去了;弘征的故乡,就在离小城十来华里的山村。村里,没有他一个亲人了。而他却忘不了那一片热土,忘不了那里的乡亲。他返归故里去了,去亲一亲那一片土地去了;莫应丰,正在构思一部反映当年资江毛板船上船工生活的长篇小说。而那气势磅礴的毛板船,竟是诞生在这座小城……这是他意外的收获。他留下来了,去寻访当年驾着毛板船闯**资江的老船工。

小城,小城的人民,向这些热爱生活的作家们,敞开了热情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