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長大

序 在荒原上淺吟低唱的歌者

字體:16+-

董立勃

讀完長篇小說《在新疆長大》,才想起了解一下作者,知道他已經出版了兩部長篇小說,與人合作編寫了兩部已公映的三十集新疆南疆題材的電視連續劇,是一個厚積薄發的作家,被媒體稱為“南疆的歌者”,讓人聯想起那些在荒漠戈壁怒放的紅柳花,在寂靜的荒原頑強生存,在蒼茫大地傾瀉生命之美。

文學作品能經受曆史的檢驗,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似乎當下轟轟烈烈,而鬥轉星移,卻銷聲匿跡,是大多數寫作者尷尬的結局。能夠傳下去的傑作,都離不開一塊土地,一段生活,一種風格。敘述一個普通的故事,飽含時代的精氣神,深藏波瀾壯闊的曆史,以嶄新的視角塑造一個喜怒哀樂的世界,審美愉悅穿越時空,打動千千萬萬的讀者,成為久久流傳的著作。這才是藝術的生命力!

新疆文學雖然繁榮,但小說創作始終是個弱項,寫南疆的長篇小說屈指可數。鞠利先生的三部長篇小說都是根植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南疆地域,實屬不易,獨樹一幟。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聽到曆史的回聲,時代的步伐,血脈的躍動。他為人們打開了那片遼闊土地上不同族群的奇異風情,大西北隱秘的生活一角。總有一種閱讀下去的衝動,一起走進塔克拉瑪幹邊緣的那群人。在呼吼的大漠沙暴中,我們能清晰地分辨出淺吟低唱的歌聲。

《在新疆長大》,其實是一個孩子眼裏的成人世界,南疆兵團是他的故鄉本土,一群孩子的命運從那裏出發。在新疆,有一批批出生於六十年代的孩子,被稱為“疆二代”,這具有時段表述的意義。他們的父輩來自五湖四海,屯墾戍邊、保衛邊疆、建設邊疆,成家立業以後,養育了新中國的新新疆人。而他們的聲音卻異常微弱,似乎即將被遺忘,其實他們是這塊土地的主人,也是那段曆史的見證者。這一代人都有不為人知的艱辛成長經曆,當他們長大後又麵臨另一種不可言說的困惑,他們企圖擺脫自己眼裏的父輩悲苦命運,探尋遠方的夢想,走到天涯海角,最後,他們駐足回望,戀戀不舍,因為這是他們的家園。在艱辛的途中,他們的痛苦和歡樂幾乎無人知曉。而這部小說卻描繪了那群真實的人們的淒美故事,彌漫著遼遠的大漠沙塵,鐫刻著醒目的時光烙印,飄灑著濃鬱的新疆氣息。在廣袤荒蠻的雄渾背景下展開的人與自然的搏擊,生存與生命的殺伐,生活與人性的抗爭,一幅幅畫卷在綠洲、戈壁鋪展開來,有一種英雄主義的悲情和巨變時代的悲壯,人物形象熠熠生輝。數度讓我難抑悲歡,愴然淚下,喜極歡笑,仿佛置身於那個曾經波瀾壯闊的年代。我喜歡它。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