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盛宴

§第十九節 碧峰仙跡

字體:16+-

平陰縣城北有一小山,名會仙山。山陰石崖上有兩個人足形的石窩,人稱“碧峰仙跡”。

“碧峰仙跡”位列平陰古八景之一,如果但從景上看,大有“爛竽”之嫌。如果心懷“紫霞”,登臨此山,你就會有“何須海外覓蓬萊”的感受。

會仙山海拔不過百餘米,原在古城之東,因平陰縣城的位移,會仙山由城東“挪到”了城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遙想古時,古城枕山,年年草綠,歲歲葉碧,洞有丹砂,岩傍雲霞,煙樹蒼茫,峰巒玉嶂,樓閣瓊台,花柳春風,物色清新,惹得仙人常來山頂聚會,又怎能不讓幽人感懷、達士動心?故何海晏、王綸、張承寬、梁士奇、國進、趙方曦、張宗旭……這些文人騷客無不一次次“攜杖臨仙山”,“高賢共舉杯”,賦詩高吟,坐聽蟬聲,目送夕陽,直令他們“覽勝不妨長此醉”,忘機忘懷又忘歸。

然而,人物幾隨浮世變。不知何時,房屋“爬”滿了會仙山,仙人觀不見了,會仙亭幾度傾廢。樹碧草青遙然入夢,光光的山頂上僅有一亭,日百福亭,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百福亭八角重簷,金瓦覆頂,棟梁鬥拱,彩繪百“福”,造型極為古樸。於亭中遠望,泰山黃河,新城老區,盡收眼底。今人早已失去了“載酒登山寄遠心”的雅興,很少有人光顧會仙山。

會仙山是離縣委最近的山,工作之餘,常獨臨其巔,不為鍛煉,不為攬勝,隻為心中那點“紫霞”之意。我常想,何者為仙?望文生義,人之於山也。人於山上,便立時有超凡脫俗之感,極目遠眺,長空萬裏,心空也即如止水般澄潔。微閉雙眼,盤膝而坐,毋需焚香叩祝,亦不用念珠木魚,什麽都不去想,什麽都不用想,潛心人靜,心就會漸漸化入禪境。

我們所處的世界,充滿了利欲權欲、困惑苦惱,或整日殺殺伐伐,或時時疲於奔命。茫茫人世,芸芸眾生,苦難似乎總綿延無盡。然而,慈航普渡,我為舵手。你若能每日登山,視通萬裏,心鶩八極,極目騁懷,心便如長空白雲,來無所從,去無所止,不見有生,不見有滅,聽清風過耳,如聞“梵音”,一切痛苦煩惱全然冰釋,仿佛涅檠,直達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