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跡

§[跋]一個時代的人跡

字體:16+-

●洪江

中國當代史的分期,一般是將文革前的17年、文革10年和改革開放30年劃為三個時期。但是,把從文革到90年代視為一個曆史時期,也不無道理。因為這三十年,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劇烈變動時期,也是思想文化風雲激**的時期,更是人生命運發生重大轉折時期。從文化史特別是文學的視角,把這三十年當作一個時代的“人跡”來記錄、來追思,無疑是很有意義的。這正是《神農架秘聞錄——人跡》這部非線性長篇小說結構立意的獨到之處。

更重要的是,曹宗國先生的書寫堅守文學的本義,那就是把視角和焦點對準人的命運變遷、人性的變異、人跡的走向。關於文革、關於80、90年代的改革,現在應該說是冷靜沉澱為文學觀照的最佳時機了,但鮮有成熟的文學作品,特別是鮮有從人文的高度對這個特殊時代的慷慨悲歌。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一種有益的嚐試。

關於文革的反思很多,但從人的命運波折、人性拷問角度的文學力作還是很少。而作為在“文革”中充當主角的一代知青的人生際遇、命運變遷,可以說是從人的角度反思文革的重要題材。但是見諸傳統和網絡的所謂“知青文學”,卻大多沉浸在政治磨難和生活傷感的集體記憶裏,恰恰在這個根本主題上缺乏挖掘和升華。曹宗國先生在《迷失篇》裏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通過對這一代人自身的人性解剖和拷問,來揭示他們被蒙騙、迷惘乃至落魄的社會根源。小說沒有正麵描寫知青的農村生活,也沒有觸碰文革中的上層政治鬥爭,而是向我們講述一個發生在原始叢林裏離奇的生死絕戀、一株在愛的荒漠裏生長的愛情奇葩,但這恰恰是從青春、愛情自由的強烈向往與社會的嚴重壓抑扭曲的層麵,直接切入了生命主題和人性本質。小說巧妙地通過一隻猴子與一個人合成的形象——張廣天的性格史,剖析人性病根、折射出造成愛情、人生和社會悲劇的根源,也通過韓晶晶這一可歌可泣的形象,展示了生命自由的頑強和美好。而無論是絕命守望的韓晶晶還是落魄迷失的張廣天,對於那一代人生來說,這兩個藝術形象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就思想深度而言,《迷失篇》在知青小說中別具一格,也是別開生麵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