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子午嶺

寫在前麵的話

字體:16+-

自認為才學不精,從未敢想過指導文學創作。

家裏有一對雙胞胎。兩個孩子自上小學,閱讀、寫作文總是跟不上學校的學習節奏,一度學到很晚,還在為寫不好看圖寫話而發愁得哭鼻子。為此,我和愛人分了個工:一人帶一個孩子,分別輔導,但效果始終不太好。於是,我們家也毫無定力地加入了各種補課大軍。幾年下來,效果也不太明顯,成績也未見提高多少,所以,一家人陷入了茫然。

家長該如何教,孩子該如何學,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一直困擾著我們家。我們在這條看不見的起跑線上徘徊、盲從、困惑。

一次偶然的聊天,觸發了我和孩子們共同創作的念頭。沒想到兩個孩子對此事也很有興趣和熱情,積極性很高。在故事構思的過程中,兩個人思維活躍,奇思妙想不斷,動輒還要加入穿越情節,這可把我這個指導人難為得夠嗆。

後來,經過多次溝通磨合,故事的框架基本成形了。故事是以指導人少年時期生活的渭北黃土高原一隅為背景,以一家人的生活為主線,以兩個孩子為原型。文中塑造出冬青、冬明姐弟倆,在爸爸打工意外受傷、生病回到家後,為了減輕家裏的生活負擔所做出的各種嚐試,以及這個家庭和其他人在時代發展變遷中的生活。書中對大自然、小動物、昆蟲、農家日常生活做了大篇幅的描寫,目的是讓久居城市的孩子們能夠更多地看到別處的生活,更願意親近大自然,走進大自然,減少過度依賴和使用電子產品。隻有走入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你才能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野趣,你才會發現許多你未曾見過的別樣的風景和氣象。

為了體驗生活,也為了增加兩個孩子對大自然的認知,豐富寫作素材,我們開始各種積累。盛夏時節,我們驅車幾十公裏去荷塘觀察蜻蜓和豆娘,仔細分辨它們的區別;帶著餅幹去郊區觀看成隊行軍搬糧的螞蟻,並給它們喂食,觀察它們的反應;夜晚的樹下,借用手機的電筒光觀察蟬的蛻變過程;在雨後的山林間行走,感受空氣中彌漫的清新,嗅撲麵而來的花草香;在山腳觀看輕輕嫋嫋的薄雲似紗似絮,悄無聲息地翻越山脊;躲藏在田埂邊的樹後,靜觀散落在田地裏偷摸覓食的山雞、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