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的大殿里,圣后娘娘平静的询问,似乎并没有抱太多的期待。
从玉儿口中得知道皇帝的计划,她当然是无比震惊的,也是不赞同的,然而皇帝已经将鲁王叛军放过永州,帮助叛军兵临天阙关。
且锦衣卫数日追踪刺探,京都城里,试图勾结叛军的人不在少数,其中有实证的官员都已经抓到好几名,只不过为了不打草惊蛇,
这些人锦衣卫都没有去抓,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
当然,他们要是真的想做什么,也逃不过锦衣卫的眼睛。
“回圣后娘娘,陛下这几日都没有消息传来,只是让按原计划推进,”玉儿气息平稳,看不出有丝毫说谎的迹象。
“当真?”圣后娘娘直视玉儿双目,
所谓原计划其实也很简单,便是那句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要让京都城中那些不安分的臣子暴露,首先便要让他们看到当今圣上即将陨落的景象。
只不过简短的几个字听起来很简单,想要不错漏的实施起来就万分困难了,虽说锦衣卫在京都的力量已经十分强大,
可是朝廷中那些官员手下谁还不会养几个情报部门,那怕锦衣卫配合上圣后娘娘的眼线,也不敢说能够不错漏京都城里任何一只蚊子。
“不敢欺瞒娘娘,”玉儿跪下行礼。
殿内残灯摇曳,圣后娘娘就沉默着站在玉儿的面前,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凛冽的夜风袭来,几缕无孔不入的风钻了进来,险些将残灯熄灭。
不知在寂静中渡过多久后,圣后娘娘才缓缓说道:“接下来哀家会安排寇腾全面配合你,将锦衣卫和宫中密探派出,”
“要做足集中力量追查城中流言的态势,哀家明日也会告诉闵太后,皇帝很可能已经遇难的消息,到时候她必会在宫中大闹,”
“桓浩肯定是不会错过,但接下来关键的是,你们要盯住桓浩的一举一动,桓浩身边还是有不少不错的武者,哀家会派候公公听你的调遣。”
“臣妾明白,”玉儿没有说什么保证一定完成,一定不会失误的话,只是简洁的四个字,但足够坚定。
圣后娘娘望着她又是长时间的沉思。
换做以往的任何时刻,她都不会下这样的决断,更不会将国家的命运放到面前这个才二十岁的女子身上。
“先斩后奏一贯是皇帝的拿手好戏,这一次也是一样,”
本就暗沉的大殿里,随着圣后娘娘低沉的声音落下,仿佛有什么力量从玉儿的头顶落下,“既然已经走到今天这一步,哀家也不会说什么后悔准许他变法的话,”
“其实哀家何尝不知你们的想法,国家内外,蛀虫遍地,连连啃食,便是哀家头顶的房梁都快要支撑不住,皇帝是想一次性将这些蛀虫清洗干净。”
“圣后圣明,”
玉儿是由衷说出这句话的。
圣后缓缓吐出一口浊气,轻声说道:“只是哀家不明白,皇帝是那里来的决心,那里来的底气,你和皇帝相处十多年,可以告诉哀家吗?”
听起来,她似乎是真的很好奇。
“抬起头来,看着哀家。”
玉儿自是不敢违抗,夜色里,她的眸子依旧清澈明亮,仿佛揽尽天下星辰。
“陛下也是被逼无奈,”她轻声说。
“什么?”
这是一个让圣后十分意外的答案,她笑道:“他也会被逼无奈?”
“圣后娘娘,若陛下早有这样的决定,从一开始变法就不会徐徐图进,”
玉儿坚定说道:“无论是清丈土地还是普查人口,到最后在永州京都实验新田法,陛下手段已经算是温和的。”
“这倒是,从他以往对付袁世才韦一行柴端的手段来看,的确算得上是温和了。”
“是,只不过这次连陛下也没有料到鲁王南安王以及剑川王会突然发难,甚至勾结燕国,”
玉儿双眉微蹙,其间仿佛强忍着一抹痛意,“陛下在东林山遭刺,实际上当天夜里就已经突围,之后陛下没有直接回京,”
“一定是经历了几个日夜的思量,无奈之下才做出这样大胆的决定。”
“这何止是大胆啊,”圣后娘娘感慨一声。
“亲手将社稷推上险境,陛下一定也很痛心。”
“但他还是这样做了,甚至亲手将叛军送到天阙关下。”
“那是因为...”
“因为什么?”
“因为陛下想要给大昭子民一个崭新的明天,”
玉儿像是坚定了什么信念,像是想通了一件困惑自己已久的事情一般,她眸光坚定,语气更加坚定,“臣妾说错了,陛下从一开始就不是因为无奈下的决断,陛下下此决断,是坚决的。”
黯淡的火光里,圣后娘娘凤体微颤。
“陛下相信,圣后娘娘您也是如此的。”
闻听此言。
圣后长舒一口气,脸上却不再有困惑,不再有担忧。
十多岁的孩子都有如此魄力,她又有什么害怕的呢,肃然道:“是的,这个国家走了这么多年的下坡路,也该是时候换换方向了。”
她顿了顿正色说道:“说正事吧,赵征现在到那里了?”
上次玉儿将皇帝的计划告诉圣后时,便将赵征出关带领着蝴蝶谷的司凤来等人奔赴南安王府的事情说出。
这个安排听起来似乎和他们的大计划有些相悖,
毕竟,若是南安王真的因为家人退兵,京都三面之围自然解开,如此以来,某些心思不忠之辈或许就不会继续行动。
实际上当然不是。
须知三王叛乱是早晚都要平定的,现在大昭内有叛乱,外有逆燕虎视眈眈,赵启的计划一不小心就会玩脱手,
到时候那真就是万劫不复,所以安排赵征前去偷南安王的家,也是为平定三王之乱走的一步棋。
且巴州距离京都也有一段距离,即便赵征计划成功,消息也没那快就传到南安王的耳中,
这段时间,也是京都揪蛀虫的最佳时间。
“殿下已经过来巴江,为防止被南安王留下的密探所发现,殿下准备翻越巴山。”
“巴山,”圣后娘娘目光中流露出一抹神往之色,说道:“记得建昌十五年,他也是领着一百多人翻越了襄州的大青山,插入燕国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