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治大唐

第248章 一线生机

字体:16+-

“父皇在信中说,已将京师之事,全权交由太师来处置。”

“既然父皇生前已为本太子赐婚,又嘱咐一切从简,不如本太子的大婚仪典,就和登基大典一同办了吧!”

“太师放心,朕将来少不得还要倚重你长孙一家。还请太师不辞辛劳,为本太子坐镇。”

李恪双眼含笑,收起了天下舆图,夸赞了长孙无忌几句。

长孙无忌心内狂喜,慌忙上前拱手道:“陛下放心,无论何时,长孙氏全体都愿追随陛下的脚步,就像当年追随先皇的脚步一样。”

“太师远道劳乏,就请先回府歇着吧!明日还请太师早早临朝,替本太子主持仪典。”李恪笑着相送。

长孙无忌不敢不从,起身辞别了太子,迤迤然出了太极宫。

听太子李恪话里的意思,自己在京师的地位,不仅不会有丝毫动摇,比起以前,只会更加稳固。

这不仅有赖于陛下临终嘱托,恐怕也还有新君有意拉拢的用意。

毕竟凭借太子李恪如今的资历,想要使群臣信服,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特别是外面还有一位手握重兵的权臣,太傅孟凡。

想通了这一节,长孙无忌不禁感觉身轻如燕,似乎年轻了十岁。

陛下之死给他带来的悲伤,不过转瞬之间,已经消弥于无形。

长孙无忌刚刚回到府中,屁股下的凳子还没捂热呢,就见管家长孙德谋急匆匆的进了书房,附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长孙无忌听完管家的耳语,脸上勃然变色,吃惊的低声道:“人在何处,路上可有人看见?”

“应该不曾有人,一路之上,都是由小的亲自接送,全程都是闭着车帘的。车夫也是府里的亲信。”长孙德谋谨慎的回道。

“带他来书房见我,切记,书房外百步之内,不得有人,你也下去吧。”长孙无忌道。

长孙德谋退出书房,脚步匆匆的离开了。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就见他去而复返,身后还领着一个头带黑色斗笠的男子。

那人跟在长孙德谋的身后进了书房,长孙德谋方才退了出去,轻手掩上了房门。

书房内一阵静默,只见那男子揭开头上斗笠,赫然是高句丽国莫离支渊盖苏文本人。

“渊大人好大的胆子,这种时候,居然敢去国千里,来我大唐京师。”长孙无忌不无讥讽的站起身来,眼神中充满了警惕。

渊盖苏文笑着解开斗笠,放在了一旁的书案上,迎着长孙无忌的目光说道:“而且还来了京师中最危险的地方,您长孙太师的府上。”

“盖苏文,你以为本太师在跟你说笑不成?”长孙无忌厉色道,“你千里迢迢,不惜身犯险境,也要到我府上来见本太师,到底意欲何为?”

“长孙太师应该知道!外臣此来,当然是来求和的。”渊盖苏文笑着坐在了长孙无忌对面。

长孙无忌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警惕的问道:“既然是来求和的,自然应该手捧国书,面呈我朝天子,入住鸿胪寺,岂会悄无身息的来到本太师府上?”

“太师太瞧得起在下了,就在下这张脸,怎敢在长安地界上露面?恐怕人还没到鸿胪寺的大门前,就已经被你们那位孟太傅千刀万剐。因此,在下此来求和,正应该先找太师您。”渊盖苏文笑着从袖中抽出一册礼薄来,双手放在了书案上,缓缓推到了长孙无忌身前。

这是渊某的一点小小的心意,权当孝敬太师,事成之后,我国国主还有重谢。

长孙无忌垂下眼睑瞧了一眼案上的礼部,并没有伸手去取。

嘴里却已经松了口气,冷声说道:“说吧,既然要求和,你们给出的价码是什么?我大军眼见就要兵临安市城下,如果没点货真价实的东西,本太师以你还是早些打道回府,准备迎战。”

“那是自然,”渊盖苏文胸有成竹的说道,“我国国主给出的价码是,我朝向大唐割让东部除安市城外的六座坚城。从此后向大唐称臣,年年岁贡,并派遣质子入京,永不再犯大唐疆域。长孙太师以为这价码如何?”

“不如何,平平无奇,恐怕新君听见了,会立刻让你滚回高句丽去,洗干净脖子等死。”长孙无忌毫不客气的骂道,“去岁先帝御驾亲征,得胜还朝之日,贵国国主已承诺向我朝称臣,年年岁贡,遣质子入京。今日你老调重弹,就割了六座小城,也敢枉方什么坚城。安市城为何不割?诚意何在?永不犯我大唐疆域?你倒是犯一个试试?”

渊盖苏文顿时就像锯了嘴的葫芦,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他身为一国宰辅,沦落到今天这地步,已是狼狈至极。

可他心中深知弱国无外交,高句丽国今时不同往日,综合国力确实不能与大唐同日而语。

这种时候,只有忍气吞声,发奋图强这一条路可走。

稍有差池,那就是身死国灭,为后人笑。

渊家在高句丽国浸**六世,早已全盘掌握了整个高句丽,是事实上的国主。

只可惜,自己穷兵黩武,又倒霉的遇上了大唐崛起,遇到了一代圣主李世民,而大唐刚好又诞生了一位不世出的奇才,如今的大唐太傅,襄国公孟凡。

此人深不可测,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

如今此人被李世民临终托孤,委以重任,统率三军,征伐高句丽。

传言此人又发明了一种足以撼天动地的终极武器,红夷大炮,一炮足可催城拔寨 。

渊盖苏文接到探子发回的军报,直惊得面如死灰,心凉似水。

光是一个燧发枪,就让他废尽心事,追赶了多年。

方才在高句丽秘密组建了一支可与大唐神机营一战的火枪营,取名霹雳营。

用以纪念那位李姓前辈为高句丽国火器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

霹雳营不仅装备了三千支燧发枪,每个枪兵身上,还都配备了四枚李前辈研发的霹雳雷火弹。

论单兵能力,原本应该远在大唐枪兵之上。

只是如为大唐又发明了这红夷大炮,局势一下子再次面临失控的风险。

大唐若携炮兵临安市城,则城池必破,数千枪兵也会随之化为齑粉。

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这点最后的倚仗,也将随雨打风吹去。

自己的全部希望,也将不复存在,摆在自己眼前的,只有死路一条。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李世民没有糊涂到把大唐核心权利全都交到一个人手里。

大唐朝堂之上,也并非铁板一块。大唐此时,又正逢多事之秋。

只要运作得当,能赶在孟凡率领大军到达安市城之前,来个釜底抽薪,则高句丽还有最后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