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治大唐

第92章 秉烛夜谈

字体:16+-

“微臣不敢。”孟凡躬身下拜,看来自己这次可能又装逼装大发了。

李世民笑道:“你且说来听听,朕恕你无罪。”

“来人,给丰县男看座。”

王德赶紧吩咐人,给李世民和孟凡各搬了一张低矮的胡床,中间再搁上一张长案。

君臣二人相对而坐,中间的案上被摆上了各色酒食。看来李世民是准备打持久战。

孟凡见李世民如此坚持,只得硬着头皮,将那日与太子的一席谈话,再次发挥。

“太上皇以武德二年制定的均田法,在如今这个时代,自然善莫大焉。那完全是因为,前隋与我大唐迭代之际,人口大规模死亡。微臣曾读过史料,前隋大业年间,中国尚有人口四千余万。大唐建立之初,武德年间户部的人口普查,便只剩了一千二百万。”

“中原人口十去其六,土地多而人丁少。均田之法自然畅行。”

“陛下继承前代,所创立的租庸调之法,更是高明。不仅使耕者有其田,更使得大唐的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

……

大唐均田制规定,男丁二十岁以上者,均由国家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该男丁死后,口分田要悉数归还。官府依照授田纪录,向百姓征收租庸调。

这租庸调,其实是三种不同形式的税收。不论贫富,一率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也就是说,不管你把官府分配给你的一百亩田种成了什么样子,每年所交的税收,都是一样多的,也就是按照你家的成年男丁的数量计算税收,而不是依照你今年的收成。

当然,官府也规定了特殊情况,如遇灾年,收成锐减,可免除租庸调。

这三种税:每丁每年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为租。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每年为官府服徭役二十天,便称作庸。如果有特殊情况,服不了徭役,也可以物资或者钱帛代替服役。

租庸调的份额,并不沉重。一个成年男子,在丰年的时候,只需要付出收成的十分之一,便可达成。

就算是寻常年景,交了税收,剩下的粮食,也一样可以养活一家三口。

因此,唐初的时候,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很好的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得农民有了服兵役的积极性。

唐初施行的府兵制,便是建立在均田法和租庸调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成年男丁闲时在家种地,一遇战事,便应朝廷的征发,带上自己的武器,集合前去参战。

等到战争结束,又会带着自己的武器,回家种田。

这也最大化的利用了全国所有的成年男丁,让他们战时打仗,闲时耕种。

唐初的这三架马车环环相扣,互为依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真可谓治国良方。

所以孟凡才会说,现阶段,均田制和租庸调都没毛病。

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越来越少,朝廷便会没有足够的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领到的土地不足,却还要缴纳同样份额的租庸调。

又加上大唐战争频繁,男丁出门打仗,很可能几年十几年都回不来。家里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导致百亩良田无法得到很好的耕种。但租庸调却还是要照缴不误。百姓无计可施,便只能卖田卖地。

田地无人耕种,又不让人买卖,缴纳不上租庸调,百姓只有逃亡。官府没办法,只得放宽土地买卖。

官僚,贵族,世家,寺院趁此机会,大肆兼并土地,更加加据了均田制的破坏。

均田制一旦破坏,租庸调就无从谈起。农民全都跑去做了佃农,有些更是自愿去给寺院或者贵族世家做佃农,这样起码还有口吃的,还可以躲掉兵役。

农户大量减少,朝廷自然无兵可征。因为男丁们,全都去贵族豪强寺院的农庄里,做了佃农。人家没领你的地,自然不用给你服兵役。更有直接逃亡,隐姓埋名的在农庄里干活,让你根本就找不着人。

就这样,府兵制无兵可征,很快就没落了。朝廷不得已,只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允许地方节度使根据防务需求制定定额,在百姓中召募自愿长住镇戍的健儿,镇守边关。

幕兵制一开先河,很快就使大唐走上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各藩镇节度使迅速坐大,拥兵一方。后来更是发展到兼行政、财政大权于一身。俨然就是一个个土皇帝。很快就催生出了安史之乱,使大唐迅速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孟凡侃侃而谈,将此三种制度的利弊得失,一一剖析明白。

更指出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的各种漏洞。

比如,官僚,贵族,寺院等特殊阶层,不需要缴纳任何税收,却可以大肆买卖兼并土地。

这样,就会导致无法耕种土地的农户,自愿卖掉自己的土地给这些人,再帮助这些人耕种土地,以躲避税收。

这些特殊阶层,越来越富足,朝廷却逐渐被掏空,最终到了无钱可用,无兵可征的境地,那便离大厦轰然倒塌之日不远了。

李世民听得极为认真,生恐漏掉了一个字。每每听到关键节点,心中更是忍不住一阵赞叹。

“孟卿小小年纪,想不到对国事竟有如此深的见地。”那日他从太子口中得知孟凡对均田制的点评,本来还有些不以为然。

可回头一想,又觉得处处透着至理。更何况,孟凡自己现在就是特权阶层。但他却不以自身的利益,而刻意隐瞒对于国家的不利方针,实在难能可贵。

特别是孟凡对于这三种制度未来走势的设想,仿佛亲眼所见一般。仔细推敲,居然毫无漏洞。

“若照此发展下去,大唐必然会如孟卿所言,最终走上无底深渊。”

越听到最后,李世民越是感到无比沉重的危机。戎马一生,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也从来没有怕过。但这种深深的危机感,却让他脊背发凉,失眠了好几个晚上。所以今日一见到孟凡,他便迫不及待的想要听孟凡再次深度剖析这个问题。

“朕绝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在未来的大唐。朕有生之年,定要将这三种制度的漏洞一一堵上,为后人留下详尽的解决方案。既然孟卿如此高瞻远瞩,提前百年便看到了此三法的弊端,那他一定有解决之道……”

孟凡不是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实在是李世民赐给他的那一百顷永业田,在如今的他眼里,根本算不得什么。

孟凡至晚未归,搞得孟家酒楼人心惶惶。还以为他们的主心骨又得罪了陛下,被打入天牢了呢。

直到一个小黄门前来传圣上口谕,说是要留丰县男在宫中过夜。

孟家人这才松了口气,除了崔莺莺。

这一晚,李世民与孟凡于甘露殿中秉烛夜谈,直到第二日鸡鸣时分,仍然毫无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