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檔案秘聞(全五冊)

清宮檔案述評(2)

字體:16+-

清朝取得政權以後,戰事減少,出征、凱旋拜堂子之禮逐漸減少,清帝所願所求,主要是希望年年“天下太平,五穀豐登,四海賓服,金甌永固”。表現在薩滿祭禮中,一是非常重視對農神的祭祀,並在堂子內專建祭祀田苗神神殿。二是請王公大臣吃祭神肉之儀,無論政局怎樣變化,也堅持舉行。光緒二十四至二十九年(1898—1903),雖然由於種種政治原因停止了堂子祭,但每年仍然堅持請王公大臣到坤寧宮吃祭神肉兩次。乾隆時期更多,根據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七年檔案記載,不計其到盛京和阿哥家祭神吃肉次數,僅在坤寧宮請王公大臣吃祭神肉就有88次。三是在諸多祀神中更重視祭天神,“帝之以敬天為家法”。早在崇德元年(1636)始定祭堂子典禮時皇太極就曾說:“前以國小,未諳典禮……今蒙天眷,帝業克成,故仿古大典,始行祭天。伏思天者,上帝也。祭天祭神,亦無異也。”所以在祭祀中清統治者非常重視祭天。宮中和堂子立杆大祭,含義主要是祭天。

上述現象說明,清入關後薩滿祭祀的目的與傾向,重在祈求農業豐收以穩定民心,鞏固國本;同時利用薩滿祭祀中某些儀式,加強皇帝同滿漢大臣的感情聯係,增加皇權的凝聚力,利用薩滿教對眾神靈特別是對天神的崇拜,宣揚“君權神授”,達到“像宗教應該教導人們那樣教導說:你們要服從權力,因為任何權力都是上帝賜予的”。以借助神的力量,進一步鞏固清朝的統治。

5.特點之五祭祀活動之興衰:與清朝政權興衰相依

清宮薩滿祭祀,是在愛新覺羅家族祭祀基礎上,隨著清朝國家政權的象征——宮廷製度的建立而逐步興盛起來的。自從登上宮廷的舞台,它就不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社會宗教形態。“宗教本身既無本質也無王國”,但是一經和政權相結合,就成了為上層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這種特性,決定了清宮薩滿祭祀活動的興衰不僅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形態密切相連,而且和清政權的興衰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