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智人”的故鄉地球相較之下,洛第亞的執政製度不算古老;即使與位於半人馬座或天狼星附近的世界相比,它也不能算曆史悠久。舉例而言,大角眾行星出現移民後兩百年,一批太空船才首度繞過馬頭星雲,發現了其後數百顆富含氧氣與水分的行星。這些擠成一團的行星堪稱重大發現,因為太空中雖然行星充斥,擁有適合人類生存條件的卻少之又少。
在整個銀河係中,發光發熱的恒星為數在一千億至二千億之間。而圍繞這些恒星的行星,總數有五千億上下。當然,許多行星表麵重力超過地球的百分之一百二十,或低於地球的百分之六十,因此人類無法長期居住其上。此外,有些行星過於炎熱,有些溫度又過低,還有不少的大氣層是有毒的。在現有記錄中,某些行星的大氣層主要或全部成分都是氖氣、甲烷、氨氣、氯氣,甚至四氟化矽。有些行星缺乏碳元素,有些則缺乏水分,曾有人發現一顆行星,它的海洋幾乎由純亞硫酸構成。
這些不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隻要任何一條成立就夠了。因此平均在十萬顆行星中,還找不到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世界。即使如此,據估計可住人世界仍有四百萬之眾。
真正有人居住的世界究竟有多少,確切數字始終眾說紛紜。若根據《銀河年鑒》,洛第亞是人類開拓的第一○九八號行星,不過年鑒上特別注明,這並非一項完全可靠的記錄。
諷刺得很,後來終於征服洛第亞的太暴星,則在行星開拓榜上排名第一○九九。
不幸的是,泛星雲區域的曆史軌跡,與其他星域的發展擴張期極為相似。首先,行星共和國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立,每個政府都局限於一個世界。隨著擴張政策的開展,大家都開始殖民鄰近的行星,並將殖民世界納入母星社會。小型的“帝國”一個個建立起來,彼此間就難免產生衝突與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