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大概是1528年農曆十月末離開廣西的,一路走得異常緩慢。有兩個原因:其一,他的身體狀況實在不能適應遠途勞頓;其二,他還是抱著一絲希望,他希望能等到皇帝的關心和許可他退休的命令。遺憾的是,當他已進入江西地界時,還是什麽都沒有來。
在王陽明人生最後也是最寶貴的時光裏,他仍不忘諄諄告誡弟子們要好好“致良知”。他強撐著病體給他的弟子聶文蔚寫信,申明“事上磨煉”的真諦。他說:“人做學問,一生也隻是為了一件事。自小到老,從早到晚,不管有事無事,也隻是做這一件事,這件事就是致良知。所謂‘事上練’也不過就是‘致良知’,但這裏有個訣竅,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記你時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長。致良知是個循序漸進的生命過程,要一步一步來。偉大的都城北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必須要遵循下麵的原則:事情來的時候,盡我的良知應付。沒有事情來的時候,也不要去找事,隻要在心上時刻想著致良知就對了。”這就是古典儒家所謂的“必有事焉”,在你心上,一定會不停地有事,而這個事就是光明你的良知。事上磨煉,並不一定非要沒事找事,當你靜坐並光明你的良知時,這也是事上磨煉。
他又給他在浙江老家的弟子們寫信,信中總是在追問弟子們的學業是否有進展,同時談到了他的病。弟子回信說很擔心他。他苦笑了一下,當他到達江西梅嶺時,世間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模糊起來。王陽明意識到這不是好現象,他對一直從廣西跟隨過來的弟子王大用說:“你知道諸葛亮托付薑維的故事嗎?”
王大用馬上哽咽起來,他不敢去看王老師那張已變成青紫色的臉,拚命地點了點頭。王陽明咳嗽了一會兒,似乎是用了渾身的力氣吸了一口氣說:“兩廣地區穩定性差,想要真的太平無事,必須要以良知對待本地居民,將心比心,否則還會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