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份的熱鬧

「不孝有三:不考教資、不考公務員、不回家鄉工作」

字體:16+-

我前段時間刷朋友圈,看到一個大四學弟的朋友圈:

“不孝有三:不考教資,不考公務員,不考研。”

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就和他聊了聊,采訪的時候順便發了一條朋友圈和讀者們聊聊,不到一小時,朋友圈裏就有了二百多條留言。因為我從小被散養,小時候被管得不算多,在人生重大的選擇時刻基本靠自己,父母隻是會給我參考意見。如果不是這次聊天,我可能不會得知那麽多經驗之外的事情:

有那麽多的年輕人,才二十多歲,人生就好像已經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很多故事是相似的。高中被管夠了,大學拚了命也要跑出來,好不容易到外地上會兒大學,自己施展了一下策劃人生的才華,臨近畢業,父母開始召喚著:

“女孩子當老師多好,有假期,還不累。”

“現在經濟形勢不好,公務員多好,有穩定的工資,不容易失業。”

“你跑那麽遠幹嗎?在家附近找個工作得了,你有個意外怎麽辦,我們哪兒照顧得到你?”

每次要和父母談談理想,他們會劈頭蓋臉地叫你學現實一點。

為什麽有那麽多的父母認為教師資格證、公務員或者說家鄉的穩定工作才是人生的C位?一旦我們不遵守,就會有“不聽話”“不懂事”“不成熟”的標簽貼上來。

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我們要如何才能“孝”著活下去?

“什麽才是‘孝’?我們是否可以在這些人生方向的決定上與父母達成共識?”我就這個話題采訪了周圍的一些朋友和同學,發現這與其說是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戰爭,不如說是爸媽腦海裏自己與自己的戰爭。

學弟濤濤在我看來不太適合做公務員,因為他坐不住,愛玩。以前我給他上過課,下課後他開著小摩托帶我到三裏店的小巷子裏吃燒烤,拉我去遊戲廳玩跳舞機, 假期回去有空會約著我逛街、吃鴨腳煲。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