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监察行动之破局者

十四

字体:16+-

陆海平什么也不肯说,没办法,只好先把他关进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

随后,夏志杰安排林枫去电话局,调取陆海平这一周的通话记录。同时,安排叶涵、靳兰、刘大奎三人,分头对全市的银行进行筛查,看看是否有人拿陆海平的工资卡取过款。

调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陆海平那一周频繁接到一个手机号码打来的电话,那个号码不需要身份证登记,随便在街头花几十元钱就可以买到,所以电话记录上无法显示机主的姓名。叶涵他们按照那个号码打过去,可对方一直都是关机状态。

叶涵、靳兰和刘大奎对市里所有的银行进行了排查,没有人用陆海平的工资卡取过钱。

这下调查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夏志杰说:“只能再从陆海平身上找突破口了。走,去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提讯陆海平。”

陆海平穿着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的黄马甲被带到夏志杰面前。他低着头不看夏志杰,对夏志杰所有的问题都是沉默。看守带走陆海平后,夏志杰叹了口气,问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的一个警察说:“陆海平在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这几天,情绪怎么样?”

那位警察想了想说:“刚来那两天看着挺平静的,饭也吃得下,觉也睡得香,没事也不跟人多说话,就是一个人待在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的阅览室看书。不过,最近这两天感觉他好像心事特别重,情绪特别低落,胡子也不刮,脸也不洗。在阅览室里看书时,常常发呆走神。”

“阅览室?我能去那里看看吗?”夏志杰说。

“可以。”警察同志把夏志杰领到阅览室。

“我可以看看借阅记录吗?”夏志杰说。

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把一本厚厚的借阅登记册递给夏志杰,夏志杰翻了翻,对旁边的刘大奎说:“把陆海平借的这些书的名字都抄下来。”

刘大奎抄完后,夏志杰让工作人员把这些书都给找出来,工作人员手脚麻利地从沿墙摆放的几个书架上,快速地抽出夏志杰要的书,堆放在桌子上。夏志杰拖过一把椅子,坐在桌子旁边耐心地一本一本翻看。

其中一本书的一页书眉旁边,夏志杰看到一幅漫不经心的圆珠笔涂鸦,画的是一个泪流满面的卷发女人。

夏志杰合上书对工作人员说:“这几本书我们想拿回去用一下,用完后就给你们还回来。麻烦您再给我找个袋子。”

工作人员马上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塑料袋,帮夏志杰把书都装进了袋子里。

回到单位,夏志杰把大家召集到会议室,刘大奎把从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拎回来的书,稀里哗啦地倒在会议桌上。

“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的警察说,陆海平最近这两天情绪特别低落,经常在看书的时候发呆走神。这些书都是陆海平曾经借阅过的,我刚才在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阅览室随便翻了翻,发现有点小问题。”夏志杰说着找出那本有涂鸦的书,翻到那一页展示给大家看,“我隐约觉得这幅图好像有什么意思。”

郑海生伸手拿过那本书,看着封面上的书名念出声:“《诛仙》?这是一本什么书?”

林枫一听,停下在书堆中翻检的手,抬起头说:“这是一本现在特别畅销的仙侠类奇幻小说,是网络当红新锐作家萧鼎的原创作品,特别受年轻人的追捧。”

郑海生一听奇怪地问:“奇幻小说,写什么的?”

林枫简短地说:“神仙鬼怪,妖魔灵异。”

郑海生疑惑地翻了翻书说:“陆海平怎么会看这种书呢?这可不是他的风格。”

夏志杰说:“郑主任,你和陆海平是老战友,也是好朋友,陆海平平时爱看哪一类的书?”

郑海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本《老子心解》说:“陆海平的阅读趣味,像他的为人一样,古板守旧,平时就好看些‘之乎者也’的书。在部队的时候,我们都看金庸的书,就他没兴趣。他怎么会看这种奇幻作品呢?”

夏志杰听了郑海生的话沉思了一会儿说:“林枫,你把这堆书按照品种归归大类。叶涵,你配合林枫做记录。”

“好。”林枫和叶涵应声道。

林枫开始把桌面上的书一本本拿起来逐一念道:“《中国制造》官场小说,《老子心解》解读古籍,《市长与司机》官场小说,《老子他说》解读古籍,《边缘调查》属于社会问题图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社会问题图书,《驻京办主任》官场小说……”

分类结果是,官场小说、解读古籍和反映社会问题的图书,占了陆海平借阅图书的最大比重,那本《诛仙》在这堆图书里显得特别扎眼。

夏志杰看着面前的这堆书说:“今天上午,咱们把手头的工作都先放下,咱们先把这些书,一本本,一页页,仔细翻看检查一遍。凡是有用笔做过标记或是有信手涂鸦的页码,都折个角记下来,有缺页的也记下来。这本《诛仙》我来检查,现在开始吧。”

会议室立刻陷入了安静,只听得见翻阅书页的唰唰声。

经过汇总统计,一共发现十处用笔做过标记和有涂鸦的地方,还有几本书里有一些书页被人撕掉了。经过和原书比对,发现那几页撕掉的书页,大都是描写男女**情节的。

把那些标记和涂鸦逐一分析后发现,就《诛仙》里的三处涂鸦最值得怀疑。

在《诛仙》的26 页,画的是一个紧闭的嘴唇上,压着一把刀柄朝上、刀尖向下滴血的匕首;在120 页,画了一个流泪满面的卷发女人;在241 页,画了一座被大火吞没的房子,旁边有看似漫不经心写下的一句成语:同归于竟。有意思的是,涂鸦者错把“尽”写成了“竟”。

“你们不觉得这三幅画好像在说什么吗?”夏志杰问。

“陆海平难道被什么人威胁不成?”林枫说。

“我也觉得他可能被什么人恐吓。可是他人在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又是什么人胆大包天,敢在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做这种串供的事情?”

刘大奎说。

“这第一幅画挺容易看明白,明显是在警告什么人不要开口说话,否则的话就将以刀刃相见。”郑海生说。

“那第二幅画上这个哭泣的女人是什么意思呢?”叶涵问。

“你们看241 页的这幅画和这个成语‘同归于竟’,其中这个‘竟’字明显是个错别字。这个涂鸦者‘竟’‘尽’不分,由此可以推断,这个涂鸦者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估计也就初高中毕业。”夏志杰说。

“这是不是在说与你全家同归于尽的意思?”林枫说。

夏志杰想了想说:“我们明天去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跟他们的负责人谈谈,让他们在纪委监委办案点留置区举办一个文化摸底考试,把这个人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