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道、墨、法四大家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思想異常活躍的時期,代表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各言其說,各持一端,對宇宙、社會、自然等諸多現象都作出了自己的解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主張。於是,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儒、道、墨、法、名、陰陽、兵、縱橫、農、雜等家相繼出現,形成了思想領域裏“百家爭鳴”的局麵。在這“百家”
中,主要以儒、道、墨、法四家思想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在政治上尊崇上古堯、舜、文、武、周公時期的社會製度,提倡大同社會。他認為無論是國家、家庭,還是個人,都應該有尊卑觀念,懂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重要。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因此,在治理國家上,孔子主張“仁政”。
孔子開辦了我國古代第一所私人學校,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西周製度。他以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教育學生,在教育上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孔子為教學方便,增刪了《詩》《書》《易》《禮》《樂》《春秋》,以這“六經”作為教材教學,對繼承上古文化作出了貢獻。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將他生前的言行,以及他主要弟子的言行編輯成書,就是《論語》。孔子以後,儒家學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個人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
孟子曾到過齊、宋、魏等國,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參加了齊宣王伐燕一事。孟子晚年離開齊國後,回到鄒地,與弟子萬章、公孫醜等人一起將他一生的所見整理成書,後世命名為《孟子》。孟子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義”。他同孔子一樣主張“仁政”,在孔子的基礎上,他又提出了“保民”思想,反對諸侯混戰,反對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