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滅亡孫吳的戰鬥中,攻破石頭城俘虜孫皓的是西晉大將王浚。王浚是一個性格兩極化的人,但他確實是一名難得的將領。王浚,字士治,今河南閿鄉縣東人。他出身官僚家庭,博覽群書,深得羊祜器重。
王浚在擔任益州刺史時,卓有政績,晉武帝就決定授予他右衛將軍,升為大司農。羊祜知道後,向晉武帝上了一個密折,告訴晉武帝,如果要決心平吳的話,就應讓王浚待在益州,他將來足可擔任平吳的重任。晉武帝采納了羊祜的建議,於是撤掉了調王浚入京的旨意,仍留他為益州刺史,並密令他作好伐吳的準備。
王浚接到旨意後,開始秘密地大造船艦。他把幾條船並連起來,上麵鋪上木板,長寬都是120步,可以載兩千多人,上麵可以騎馬奔跑,船上又用木頭建造起數層樓閣,四麵都有門,可以遠射,這種大船稱為“連舫”。王浚製造船艦的規模自古以來還沒有過,木屑刨花滿江漂流。吳國建平太守吾彥看到上遊不斷地漂下木屑刨花,心存疑慮,連忙撈起一些,帶著去見吳主孫皓。他對吳主孫皓說:“晉國很可能正修造船艦,作伐我東吳的準備,我們最好增加建平的兵力,建平守住了,晉人就不敢渡江。”可孫皓當時正喝得大醉,完全沒有把吾彥的話當回事。
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下達了伐吳的詔令:命鎮軍將軍琅琊王司馬伷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鑲將軍王浚、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兵沿江而下,東西並進,共20萬人。
次年正月,王浚與唐彬率領8萬巴、益州水軍從成都出發,開始東征。晉軍水兵久經訓練,士氣旺盛,乘舟東下,勢不可當,首戰就攻克丹楊,俘獲丹楊監盛紀。隨後王浚率軍乘樓船繼續順流前進,卻不料被吳人設在長江江麵的鐵索擋住。當時吳人不僅在江麵上設有鐵索,在江心還拋下許多丈把長的鐵錐,晉軍的戰船一碰到鐵錐就被撞沉了。於是王浚乘小船到前麵探看,隻見晉軍先遣隊的船艦已經停泊在一起,江麵上迷霧已經散去,一條條粗大的鐵索橫亙在眼前,沙洲上又露出鐵錐尖銳的棱角,任何堅固的船隻碰上這樣的棱角,都會頃刻間被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