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紡織、印染、刺繡等工藝,繼宋、金以後有了進一步提高,綾、羅、綢、緞、絹、紗等各地均有織造,僅元朝政府官辦織繡作坊就有80餘所。江南絲織業更是全國之首,產品幾乎遍布中國各地。曆史悠久的蜀錦也盛行不衰,以蜀中十樣錦最為著名。
元代織錦業的代表是官辦織繡作坊綾綺局和織佛像提舉司等繡織的禦容像、佛像等。由阿拉伯工匠以金絲色線織成,底色與金絲交相輝映,富麗堂皇的納石絲,即“織金錦”是絲織業的新成就,對後世織金錦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另外,這一時期,棉、毛織業也開始興起。為適應紡織業的發展,印染業也有所進步,鬆江棉布印染的效果就如同繪畫般精巧細致。
在元代紡織業中必須一提的就是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革新。中國著名的藍印花布,就是出自黃道婆之手。她把海南先進的紡織技術帶到了江南,推動了江南地區棉紡織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讓棉紡織品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黃道婆是宋元時期的鬆江地區人。她的名字不詳,黃道婆是後人對她的尊稱。她十二三歲時,因生活所迫被當地一戶人家收為童養媳。婆婆和丈夫對她都十分不好,一天到晚不是打就是罵。有一次因為她織布的速度慢了一些,她就被婆婆和丈夫毒打,鎖在了柴房裏,不給她飯吃,還不讓她睡覺。黃道婆不堪忍受,就偷偷地在房頂上掏了個洞,逃上停靠在黃浦江上的一艘帆船。
黃道婆被船一直帶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與當地的黎族人一起生活。當時海南島一帶的棉紡業十分發達,生產的棉織物品種繁多,織工精細,質量、色彩均超過了內地。隻海南地區進貢給當時的南宋朝廷的各類棉布就有20餘種,黎族人織出的兜羅棉、帆布、吉貝等紡織品更是銷往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