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草,皮襖,在武朝完全是兩樣東西,簡單的說一個帶毛,一個不帶,一個底子好,一個邊邊角角,甚至連到出處都有所不同。
窮人套皮,富人穿草,這在武朝是很正常的是。
“如果是我肯定買皮草,哪怕皮草日後保養起來麻煩!”楊應知笑道。
“而這就是消費券,對於戶部來說,一兩銀子撬動原本需要是三兩的買賣,三十稅一收回三百文,對於商家而言,貴而難買的皮草,因讓利買了出去,實打實的入賬二兩二錢,可能賺的不多,但死物變成了活錢,對於百姓來說花了一兩五,買了一件三兩皮草,整個過程裏沒有人是虧得!”
消費券,絕對是一本大殺器。
不管是由朝堂來發放,還是有商家來發放,讓利部分隻要真實存在,必將大大刺激經濟發展。
有一句話怎麽說來著的,沒有需求創造需求,對於美好的東西,窮人不是不想賣,而是沒錢賣。
“當然,我剛才隻是舉例,真要發放消費券,肯定不能用在皮草上,不說買回去怎麽保養的問題,就說放開了來,城中廉價的皮草才多少,當有人能底價買到的時候,注定有人底價也買不到,真實適用的場景還是在皮襖上,成年老皮襖,換成新皮襖,這就非常合適了!”
一件皮襖傳家當的情況,與武朝是非常普遍的存在。
似楊應知身上的那件,至少也是傳了五六年的,當然楊應知這件的底子比較好就是了。
“有道理!”
楊應知對此不能在認可。
別說平頭老百姓了,一些已經落魄的家族,哪怕有軍功爵位在身,但因為需要養的孩子多,每年淘換衣服也不會往成衣鋪去,舊皮鋪才是百姓購買皮襖的首選。
“然後就是農具,餐飲兩塊,當然這不僅僅靠我們想,還需拉攏商家配合讓利!”
庫存是周轉的大難題,武朝過去的市場因為缺少流通現銀而缺乏活力,可相關產出還是恒定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