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漫遊四部曲

告別

字體:16+-

“永不解釋,永不道歉”或許是給政客、好萊塢名流與企業大亨的最好忠告,不過一個作者應該更體諒他的讀者一些。所以,雖然我並不打算為任何事情道歉,但“太空漫遊四部曲”身世複雜,或許需要稍加解釋一番。

這一切都始於1948年的聖誕節——沒錯,1948年!——我寫了一篇四千字的短篇小說,參加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舉辦的競賽。《崗哨》描述的是月球上發現了一座小型金字塔,那是某個外星文明置放的,用意是等待地球上生活著的物種——人類的興起。在那時,這暗示的是我們實在太原始,引不起人家任何興趣[1]。

BBC拒絕了我卑微的努力,直到幾乎三年後,這個故事才收錄進唯一一期《十篇故事奇集》(10 Story Fantasy)雜誌,於1951年春首度付梓。就像無價之寶《科學小說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中的挖苦批評一樣,這本雜誌“讓人記得的唯一原因,是算術很爛。因為裏麵一共有三十篇故事”。《崗哨》處在這種過度狀態中超過十年光陰,直到庫布裏克在1964年春天跟我聯係,問我有沒有什麽好點子可以用來拍那部“眾所周知的”(也就是說,還不存在的)“優質科幻小說電影”。我們許多回合的腦力激**,全都記錄於《2001:失落的世界》一書。我們決定,把月球上的耐心守候者當作故事的好開頭。結果它的成就不止如此,因為在製作過程中,這個金字塔演化成了現在眾所周知的黑色巨石板——第穀石板。要想全盤了解“太空漫遊四部曲”,就一定要記住,庫布裏克和我開始計劃當初名為《太陽係征服史》(How the Solar System Was Won)的故事時,太空時代不過七歲大,而離開地球旅行得最遠的人,也不過隻離開地球一百多公裏。肯尼迪總統雖然宣布美國打算“在這十年裏”(1970年底以前)登上月球,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那一定還是像個遙遠的夢想。1965年,冷死人的12月29日那天,電影在南倫敦[2]開拍。當時,我們連靠近地球這一麵的月球表麵看起來是什麽樣子都不知道。還有人擔心,第一個出現的航天員陷入一層如滑石粉般的月塵時,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會是:“救命啊!”大體而言,我們猜得還挺準的:不過我們的月球景觀比真實月球更崎嶇不平——因為月球表麵經過億億萬萬年來的流星塵吹襲,早就被撫平了。也就隻有這一點,透露出《2001》其實是在“前阿波羅時代”製作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