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五年三月初,影響大明國運的舉措終於實施了。
隆慶和議對於大明來講,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也是見證一個強大的帝國,由此而衰落,不得不妥協的一項決定。
大明帝國自永樂皇帝朱棣死後,宣宗皇帝起,就開始逐漸放棄關外打下的地盤,全麵收縮戰線,由進攻轉化為防禦態勢。
到了嘉靖皇帝這一代,大明王朝再也沒有一次主動出擊,完全都是在被動防禦,草原民族不斷犯邊,每一年到了深秋時節,戰事頻發。
這引得明朝皇帝非常的頭痛,卻也沒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
遊牧民族一次一次的向長城發動突襲,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畢竟在這片大草原上,除了盛產牛羊以外,幾乎什麽也沒有。
這草原上的冬季要是提前來臨,牛羊要是早早無草可吃,人就沒有任何的生存保障,入關劫掠農耕民族,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除此之外,草原民族根本不會鍛造鐵器,長沒有任何的生產生活器具,一口鐵鍋都造不出來,好多東西除了搶,也隻能剩下搶了。
你來搶我,我就打你,可他又不得不搶,那我就不得不打,雙方就此陷入了死循環,大明與蒙古,二百年來從來沒有太平過,直到隆慶和議的推出,和平終於降臨。
對於明朝皇帝來講,終於可以省去一大筆軍費開支,這讓陷入財政危機的大明,終於可以緩過一口氣來。
對於草原民族來講,終於不用再用刀劍說話,好多東西都可以用馬匹,牛羊去換,草原上最不缺的就是馬匹和牛羊,他們當然樂意。
可是長久來看,整個互市貿易對於明朝來講,完全就是吃虧的。
草原的牛羊完全可以再生,幾乎是零成本,可是換走大明的絲綢,茶葉,鐵器等物,多少也是要成本的,這就陷入了一個金融怪圈,看似明朝得利的一方,其實正在被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