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林小說精品集長篇卷:綠色青春期

後記

字體:16+-

美國人寫的一本書中有這樣的說法:文化是社會成員內在和外在行為的規則,是複雜的生活方式,是大群人的行為特征的風格,文化是曆史的投影。

那麽,一定的文化就都是隨著曆史的進程發展變化的,一定曆史時期的小說注意沒注意到這一時期的文化注入了哪些新因素,這些新因素和舊傳統發生了怎樣的矛盾衝突,衝突複雜、激烈、艱難與否,衝突的發展趨向如何,一篇小說對新文化因素的產生有沒有所反映,它的價值就不同了。如魯迅的小說《頭發的故事》、《風波》中對辮子的描寫,就有很深的文化思考。如果單是寫圍繞一條辮子發生的非文化原因的疊出懸念、離奇情節、驚險打鬥,而不注意描寫人對辮子的複雜心態,辮子所連係著的古老民風民俗,那就隻是具有娛樂價值的通俗故事了。近些年來我總是固執地認為並多次和各種機會申訴,在眾多的文化專有名詞如城市文化、農村文化、南方文化、北方文化、中原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食文化、性文化、酒文化及各種行業文化等等之中還應醒目地列入一個軍營文化。因為事實上軍營文化是獨立存在獨具品格而又沒被正式列入名冊的一種特殊文化(把它鮮明地提出來不是沒有意義的)。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不論這些人原來由什麽樣的文化乳汁哺育長大具有何種生活習慣,一邁入軍營都會感到有一種力量撲上來陶冶你改造你,不管你情願與否,這力量都會糾纏著你,使你無法擺脫無法抗拒,這力量簡直比漢文化對於外來文化的同化力量還要強大,幾年之後這些人們就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禮節禮貌以至生存心態都重新具有了與原先大不相同又非常一致的習俗特點,這就是軍營文化的作用。這種作用盡管受社會政治生活影響會發生某些形式上的變化,但本質規律是不變的。我從十九歲開始,二十多年來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生活過來的,東北、西北、西南、東南沿海和內地一些部隊的生活我都或多或少體驗過,因而對軍營文化自然要產生深厚而複雜的感情。記不準是哪國人曾在一個幽默的假設裏刻畫了中國人的道德觀念:一棟大樓突然起火了,住在樓裏的猶太人首先會搶救錢財,法國人首先會搶救情人,而中國人則會首先搶救自己的母親。那麽一個軍人呢?根據我的體驗一定是:上級命令你先搶救什麽你就先搶救什麽,不管內心願不願意,都得一往無前去做,做出成績來。因而,絕對服從、整齊劃一、爭強好勝、崇尚武力、吃苦耐勞、不懼死亡、忠勇剛烈、建功立業、鬥智用計、英雄主義等等都是軍營文化鮮明的重要的特有的元素。這些元素的化合作用可以產生打擊力、征服力、破壞力、摧毀力、捍衛力、突擊力……綜合起來就是獨特的戰鬥力。這種能產生戰鬥力的軍營文化養育了無數英雄人物,這裏不必一一列舉了,這是它的科學性、進步性所在。但它也有局限性。我們國家,各地區、各民族、各階層、各行業曾經受過和正在受著、將要受到軍營文化陶冶的人簡直無計其數,鐵打營盤流水兵嘛,光是國家領導人和各界知名人士中就不勝枚舉。他們在各種崗位上工作著,不可能不將軍營文化有意無意帶去而對其它文化產生潛移默化影響。所以正視軍營文化的存在,認識它的地位和作用就不是沒有意義的了。事實證明,中國獨具特色的軍營文化,對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對新中國的建立以至新中國建立後的每一重大轉折和發展變化,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曆史投影和不容詆毀的豐功偉績。但是,如果把軍隊特殊職能所決定的軍營文化的特殊性完全等同於科學性先進性無限製地張揚,並企圖使之在民族文化中占統治地位,必將有大悲劇發生。如**的全民皆兵,全國上下以工廠、學校、機關、農場到農村都實行班、排、連、營的軍事化和類似的製度等等,使全國十億人口一個步伐、一個口號、一個頭腦、一個思想,必然導致全民族的機械、膚淺、愚癡、簡單而落後。所以我選擇了軍營文化惡性膨漲、全民族陷入軍裝崇拜旋窩的**作為時代背景,以一群紅衛兵入伍的青年士兵為主要人物,描繪軍營意識形態和道德風情,製作成《絕色青春期》這樣一本軍營風俗畫,為願對軍營生活進行文化思考的讀者提供一份真實材料。文學作品應是作家對人生體悟賦予的一種藝術形式。我有過如書中描寫的那種人生體驗,我把那段體驗賦予了一種並不複雜的文化思考之後便成了這本小書。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