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

41

字體:16+-

萬裏長江在涪陵水段接納了千裏烏江。那來自崇山峻嶺、曆盡險惡的烏江流水帶著長久的渴盼,一頭紮進大江懷抱,融入其浩渺波濤之中。此時裏,一艘“歪屁股船”自長江右拐,逆水進入烏江,迎了那滔滔流水艱難地緩緩上行。

自古以來,烏江天險隻能通行木船、扁舟,而1938年10月的今天,鄭水龍一行人開始了險惡的烏江探險,想要把輪船駛進去。去年,“峽江輪”合並入了民生公司,“峽江輪”已不是孤船一艘,如今有了強大的後盾,鄭水龍多年的願望有了實現的可能。沒有弄清楚水情,輪船是不敢貿然進入烏江的。

烏江辟為木船航道的年辰倒是久遠。秦昭王二十六年,司馬錯率軍10萬,駕船1萬艘,溯烏江而上伐楚黔中;唐武德四年,雲南昆彌遣使從彭水北上長安;貞元九年,雲南南詔異羅尋派3批使臣去長安進貢,其中1人由烏江經彭水北上;北宋景德年間,為解決糧食、食鹽過灘事宜,官府在龔灘、關頭灘、慈侯灘江岸修造轉運庫,實施接力運輸。烏江中險灘密布,礁石橫陳,僅武隆縣境就有8峽89灘,彭水縣境內每1公裏就有一處險灘。唐代彭水官員竇群乘船過烏江而感歎:“沿流如著翅,不敢問歸橈。”周繇用“峽漲千山雪”形容烏江險灘之多。清代詩人馮壺川描寫了上下行舟之難:“挽舟如登天,捷足困盤跚;放舟若懸溜,瞥眼過重巒。”烏江航道在清光緒三年進行過整治,四川總督丁寶楨為利於鹽運,疏浚涪陵至龔灘航段53灘,還開鑿了木船纖道。

現年間,販運鹽巴、花紗布匹、煤炭、鐵礦石、山貨和雜貨的“鹽船幫”、“烏金幫”和“雜貨幫”的木船在烏江上往來最多。木船主要是“歪屁股船”和“蛇船”。“歪屁股船”木板厚,頭高尾歪,腰寬肚大,載重30噸左右,行駛緩慢;“蛇船”船身細長,船的頭尾尖翹,載重10噸左右,行駛輕快。這兩種船的造型都能適應水急灘多的烏江,都是采用前後艄,結隊行駛時便於拉纖過灘。近年間,也有了舵船,卻隻是在平緩水段張帆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