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鷹

從女性世界走進更深廣的時代生活(代序)

字體:16+-

戴 翔

自1980年發表短篇小說《翠綠的信箋》走上文壇至今,王小鷹的創作曆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從1980年至80年代後期這大約十年左右,她的關注集中在當代女性的生活和命運;1987年創作的長篇小說《一路風塵》標誌著她的審美取向的轉移,她的藝術表現開始跨出女性世界,走向更為深廣的時代生活。 自1980年創作《忤女逆子》開始,1993年出版《我們曾經相愛》,到1996年發表《丹青引》(單行本1997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為止,她又連續創作了三部長篇。這三部長篇體現著王小鷹對改革開放時代生活的感受、對時代新人精神建構的關注探求和對文化大廈建設的責任感。

假如說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中,往往有一個最能顯示靈氣、噴射**的母題的話,那麽對於王小鷹的前期創作來說,這個母題就是對於女性的命運和心理的關注與表現。作為時代女性代言者的女作家,對於女性的命運和遭際有其特殊的敏感和獨到的體察,所以其藝術表現也往往有男性作家所難以企及的深切和細膩,這在王小鷹的作品中表現很突出。

王小鷹孜孜屹屹地建造女性母題的大廈,這顯然不僅僅是一個視角的問題,而是作家總體審美取向和情感經驗的顯示。就是說,作家的審美情感對於女性母題有著特別專注的開發與體驗,其感覺、**、思索、偏愛與想象也始終交織在這個母題之中。這當然是與作家本人的經曆、人格、氣質、文化修養和對於世界的理解分不開的。王小鷹出身於充滿文化藝術氣氛的家庭,少年時代就開始的對於《紅樓夢》的閱讀,使得她對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有了初步的感受。中國傳統戲曲《竇娥冤》、《西廂記》、《望江亭》、《琵琶記》等,她都看得很熟,古代那些美麗女子的不幸的遭際和無告的哀怨,激起她的悲憤與共鳴。也許就在王小鷹的世界觀處於朦朧和漸近成熟、對生活的感覺最為活躍和敏感之際,上述使她受到最初震撼、縈繞腦際的“情結”已經悄悄植入了她的心靈深處,使得她每當接觸到女性的歡樂與悲哀都會不可抑製地激起情感的陣陣波濤。中學畢業後與黃山茶林場的女伴們的數年相處,以及回城後夥伴們各自不同的經曆都給她留下了豐富的情緒記憶,所以一旦遇到適宜的寫作契機,那久藏在內心的“情緒”就自然而然激發了她的創作母題,她真誠地探索、發掘著這個母題,她的作品猶如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水底的砂石遊魚,水麵淺草漣漪,都真實體現了她對這個母題的探求、搏擊和心靈的戰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