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青年作家短篇小說選

5

字體:16+-

這以後的幾年裏,舉人巷逐漸恢複了平靜:文青的事沒人再提起。時間消化了很多東西,大家服氣了,認領了自己的命運——毋寧說是淡忘了——生活便各歸槽道了。

而且他也很少下樓,就或下了樓,街坊們也難得見上,因為大家也都各忙各地去了。偶爾聚在一起,有人問起他,阿順就說:“他在家寫小說呢,寫回憶錄。那可了不得,我們街上要出大作家了!”

這話聽著會叫人犯咳嗽的,尤其是那些有隱痛的人:“怎麽?他當完了造反派,這又去當作家?”待要說上兩句吧,又顯得小氣,畢竟都是些老皇曆了。忍了半天,才很有涵養地笑道:“他倒真會趕時髦,什麽流行做什麽!”

文青的女人仍如常,每天早出晚歸,接送兒子——他兒子已經念小學了。尤其是近兩年,他女人似乎是變漂亮了,喜歡說笑,聲音響亮,隔老遠就打招呼:“李大爺!出去溜達呢?身子骨還硬朗?”

“將就。你家那位大作家呢?”

“嘻,瞧您說的!什麽大作家!”

直到有一天,一輛送貨卡車開進了舉人巷,車上裝的全是那個時代的奢侈品:全自動洗衣機、雙門電冰箱、十七英寸鬆下彩電、電熱水器……一路的喇叭響到文青家樓下,他女人喜氣洋洋地下來招呼大家這才知道,胡文青發財了。

原來,胡文青這些年幾乎就不在舉人巷,他也不是什麽作家,他去了南方。他是石城第一批“先知先覺者”,他掙了第一桶金。沒人知道他是怎麽發的,估計未必地道……整個巷子突然火燒火燎了。當他們還在進行口頭上的“改革開放”——拍腿嗟歎、交頭接耳、唾沫橫飛時,人家已經遠走高飛,而且當作家也不時髦了。

這樣一來,胡文青又翻身了,成了舉人巷的一個標杆。晚上沒什麽事兒,阿姨大媽們最喜歡找文青女人聊天,從她那裏,或能知道一點小道八卦,或能得到一點新鮮的刺激,比如她辭職這件事,就給了巷子一個震驚;還有她家裏的簇族新:木地板、牆紙、電話……尤其是夏夜,坐在她家裏的空調房裏,那比電風扇不知涼快多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