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亮子裏鎮有記載以來規模最大最隆重的葬禮。送葬隊伍前不見頭後不見尾,銘旌飄**。
骰子石棺由六十四位杠夫抬著:杠夫頭戴紅纓黑帽,身著綠花駕衣,黃褲青靴,隨司杠響尺的號令,杠夫抬棺步調一致、敏捷穩健。
街口,一支由悅賓酒樓掌櫃梁學深率領的鼓樂班子加入進來。酒樓沒有鼓樂班子,他出錢從外地雇來,本來在喪家靈棚前的三吹三打的儀式,改在送殯路上,報門曲在加入送葬隊伍後開始,先是《工尺上》……
中間變吹《柳河音》,收尾還是《工尺上》,火爆熱烈後是幾個葬禮的曲子,如:《普庵咒》、《水落音》、《將軍令》、《鬧山河》、《哭皇天》……很快,又有一支送葬隊伍由棺材鋪耿老板帶領加入進來,他們手持“雪柳”、祭幛,誇張地唱孝歌:
一盞孤燈照靈前,
隻見靈位不見人,
你去陰間人沒見,
隻留靈前一爐香。
三更孝男斟上杯,
五更鍾鼓聲聲摧,
靈前也有靈前供,
你赴黃泉不歸回。
半夜孤燈半夜明,
前時不見舊時人,
青山綠水依然在,
富貴榮華一旦空。
生為人子死為神,
難為叔伯來拜靈,
龍王歸海難對付,
鳳凰歸山難對尋。
今歸陰間快樂仙,
香煙嫋嫋透天空,
天皇玉帝求富貴,
五子登科出狀元。[1]
跟在棺木後麵的人大都與死者素不相識,除親戚外,也有熟悉四爺的,如“縫窮”女人、郝家小店郝掌櫃、綢緞莊呂掌櫃、王警尉衣衫襤褸手牽一男孩……最搶人眼球的是花子房送葬隊伍,大筐大布衫子領頭,乞丐一律披麻戴孝,紙件更是特別,不抬紙馬和房子什麽的,卻抬一個紙骰子……
送葬隊伍在鼓樂班子吹奏“黃龍調”,哀樂聲聲中滾雪球似的增大,每到一個街口、岔路,都有買賣店鋪的人加入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