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波為首的技術人員們在餘秋裏那番話後,沒能回答出來,是因為他們陷入了技術程序上的難題之中:要搞清地下的儲量,紙上談兵解決不了問題,隻有靠打深井,而且要打得準確。可是打一口深井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因為打井過程中都要取岩芯和試油,同時每口井都需要幾百萬元的費用,這都是餘秋裏部長不那麽願意做的。顯然,將軍願用最少的代價、最短的時間獲得地下的真實情況。可這是技術人員又無法解決的事,但鬆遼找油戰役打響之前這些問題又必須解決。
精道地質和物探的翁文波苦思冥想,仍然不得要領。
李德生才思敏捷,但就是不願多說--他的心裏多少留著川中會戰時因為多說話而受到批判的陰影。
張文昭此刻正在盯著前期布置的60幾口井的勘探任務已經夠忙乎的了。
辦法總是有的。辦法需要靠打破思想束縛,其實解放思想的行動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有過無數次成功經曆。隻是不同時期叫法不同,餘秋裏執帥石油工業時,他管解放思想叫做“開動腦筋,多想點名堂”。
腦筋動到了家,名堂就自然而然出來了。
餘秋裏自26日來到鬆遼後,白天一個一個的跑機台,晚上又整宿整宿的找人談話,傾聽技術人員的意見,與他們一起研究分析。“他簡直就是一台機器,你不讓他停下來就永遠會轉下去。”現今也已變成“老爺子”的王玉俊談起當年的餘秋裏時如此說。
專家們誰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最後還是由將軍解決了。
“時間緊,布井又那麽多,靠常規等一口口井取芯打完再試油,那麽我們不知要等到什麽時候,至少一兩年以後吧?”餘秋裏把技術員召到自己的“部長臨時辦公室”--那是當時大同鎮最“豪華”的地方,鎮政府後麵的一排“幹打壘”--牆是土塊打的、屋頂是高梁稈或用麥秸杆鋪墊再壓上厚厚一層土的那種隻比人高出半個頭的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