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二十八

字体:16+-

聂赫留道夫没有睡,而是在旅馆的房间里走过来走过去,走了很长时间。他同玛斯洛娃的事情就算结束了。她已经不需要他了,因此他既感到悲伤,又感到惭愧。但是现在折磨着他的不是这件事。他的另一件事不仅没有结束,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折磨着他,要求他有所行动。

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今天,他在这座可怕的监狱里亲眼看到的和亲自了解到的这些可怕的罪恶,这些吞噬了可爱的克雷利佐夫的罪恶,仍然在继续逞凶肆虐,现在不仅看不到战胜这些罪恶的可能,甚至都无法知道怎样才能战胜这些罪恶。

他的脑子里又浮现出被那些冷酷无情的将军们、检察长们、典狱长们关在污浊空气里的成百成千的受尽凌辱的人;又浮现出那个敢说敢做、敢于揭露当官的罪恶而被当官的当做疯子的古怪老汉;又浮现出悲愤而死躺在停尸间里的克雷利佐夫那安详的、蜡黄的面孔。过去的一个老问题又出现在他的脑子里,这就是:究竟是他疯了,还是那些认为自己是有理智的和干着这些罪恶的人疯了?这个问题又摆在他的面前,要求他解答。

当他走累了,也想累了,他就坐到灯前的沙发上,随手翻开英国人送给他作为纪念的《福音书》,这本书是他掏口袋里的东西时顺便掏出来丢在桌上的。“听说,这本书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他心里想,于是他打开《福音书》,开始看他随便翻开的一页,这一页是《马太福音》第十八章。

一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

二 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

三 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四 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是的,是的,是这样。”他回想起他只有降低自己的身份,才能领略到生活的宁静和快乐,所以他心里这样认为。 五 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六 “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个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

“为什么说:‘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而且到哪儿接待?‘凡为我的名,是什么意思?”他觉得这些话什么也没告诉他,所以他才自己问自己。“而且为什么要把大磨石拴在颈项上,沉在深海里呢?不对,这话可说得不对,意思不清楚,”他心里想,他记起来他这一生中读过好几次《福音书》,每次读时总是遇到这样一些意思含糊不清的地方读不下去,就把书撂开了。他还读了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节。这几节讲到将人绊倒;讲到他们必须进入永生;讲到把人丢进地狱的火里作为惩罚;讲到孩子们的使者常见到天父的面。“可惜这些话的意思不连贯,”他想,“可是使人感觉到这其中也有讲得好的地方。” 十一 “人子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

十二 “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

十三 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

十四 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是啊,天父不愿意让他们死去,可是他们却成百成千地死去。而且没有办法拯救他们。”聂赫留道夫心里这样想。

二十一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

二十二 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二十三 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

二十四 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

二十五 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

二十六 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

二十七 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二十八 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

二十九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

三十 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

三十一 众同伴看见他所做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

三十二 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三十三 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

“难道只能这样吗?”聂赫留道夫看了这些话,突然大声说道。他心里却说,“是的,只能这样。”

善于动脑子、善于思考问题的人常常遇到的情况,聂赫留道夫也遇到了。比如,他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想法,起初认为这种想法很奇怪,很荒诞,甚至很可笑,可是久而久之,这种想法在生活里不断得到证实,终于有一天他认识到了,这种想法原来是极简单的、毫无疑义的真理。现在他的一个想法就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这个想法就是:如何才能斩断给成百成千的人造成苦难的魔爪,惟一的办法就是每个人必须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是有罪的,这样一来,任何人就无权惩罚别人和改造别人了。他现在明白了,他在监狱里和在羁押站亲眼看到的那些罪恶事实所以会发生,制造这些罪恶事实的人所以会心安理得,无非是由于一部分人想做他们不应该做的事,即有罪的人想改造有罪的人,不道德的人想改造不道德的人,而且想用强制手段达到目的。结果就造成一些贪财的、自私自利的人把这种所谓惩罚人和改造人的事当做自己的职业,他们本身就腐败透顶了,他们还不停地腐化着被他们折磨的人。现在他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他亲眼看到的那些可怕的现象和怎样才能消灭那些可怕的现象。他回答不了的问题,耶稣在和彼得的谈话中回答了,耶稣认为,要永远宽恕人,宽恕所有的人,要无数次地宽恕,因为任何一个惩罚别人和改造别人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有罪的人。

“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聂赫留道夫自言自语地说,其实他毫无疑问地已经看出来了,对于已经习惯了相反看法的他来说,最初还觉得这种看法很稀奇呢,然而正是这种看法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解决了问题。那么有人会问:怎么对待凶手和歹徒呢、难道就让他们逍遥法外,不予以制裁不成?现在这样的问题已经难不住他了。

如果事实证明,惩罚能够减少犯罪,能够改造犯罪分子,那么这种不同的意见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事实做出相反的证明,那就很清楚了,一部分人就无权改造另一部分人,那么对这部分人来说惟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要再去做那些有害无益的、不道德的、残酷无情的事。“你们惩罚你们认为是犯了罪的人已经有好几百年了,怎么样,罪犯绝迹了吗?罪犯不仅没有绝迹,而且其数量还增加了,有些人是因为受到惩处才成为罪犯的,还有那些惩处别人的法官、检察官、侦讯官、狱吏,他们也是罪犯呀。”聂赫留道夫现在明白了,社会和社会秩序得以维持,总的来说并不是因为有这些审判和惩罚别人的合法的罪犯存在,而是因为人们毕竟还是互相同情、互相爱护的,尽管社会已经相当腐败。

聂赫留道夫希望从这本《福音书》里找到可以证实这种想法的条文,于是他就开始从头读这本书。他读了《登山宝训》,心情特别激动,他今天第一次发现这段训诫并不是抽象的、冠冕堂皇的说教,其中的要求大部分并不过分,并不难做到,戒律简单、明了,切实可行。如果这些戒律能够得到实行,就能建立起人类社会的崭新结构,到那时,聂赫留道夫所痛恨的种种暴行就会自行消灭,人类能够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即人间天堂,就会变成现实。

这些戒律共五条。

第一条戒律(《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一节到第二十六节)人不仅不应该杀人,也不应该对兄弟发怒,也不应该把别人都看得微不足道,都看成废物,如果同别人发生争执,应该在供奉上帝之前,也就是在祈祷之前,和解。

第二条戒律(《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七节到第三十二节)人不仅不应该私通,而且不应该贪恋女色,一旦同一个女人结成夫妇,就永远不要背叛她。

第三条戒律(《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三节到第三十七节)人不应该在许诺时起誓。

第四条戒律(《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八节到第四十二节)人不应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当别人打你的右脸时,你应该把左脸也揍上去让他打,人应该宽恕欺辱,应该顺从地忍受欺辱,如果别人有求于你,你不应该拒绝。

第五条戒律(《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十三节到第四十八节)人不仅不应该恨敌人,不仅不应该同敌人争斗,而且应该爱敌人,帮助敌人,为敌人效力。

聂赫留道夫两眼盯着油灯发呆。他想起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他想,如果人们都受到这些戒律的教诲,都按照这些戒律去做,那么,那时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就大不一样了,他想到这里,心里感到无比的喜悦。这时的他,就好像经历了长时间的劳累和痛苦,突然觉得身心获得了安宁和自由。

他一夜没有睡觉,他像其他许许多多读过《福音书》的人一样,他读了好几次这本书了,现在才第一次懂得了这本书的意义。这本书所阐述的那些道理他很早以前就知道,只是那时他并没有完全领会,而且也不相信,现在他才完全领会了和相信了。

他不仅认识到了和相信了,人们只要按照这些戒律去做,就能达到最高的幸福境界,他还认识到了和相信了,任何一个人除了履行这些戒律,就无需做别的,这是人生惟一的明智的目的,任何人只要不按这些戒律去做,就会犯错误,就会招来惩罚。这是从全部教义中得出的结论,这个道理在有关种植葡萄园的园户的寓言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和生动。几个种植葡萄园的园户本来是被送往葡萄园为园主干活儿的,可是这些园户却把葡萄园当做他们自己的财产,他们认为葡萄园里的一切都是他们的,他们竟然在这里过起了享乐的生活,早就把园主忘了,谁要是向他们提到园主,提到他们对园主所担负的职责,他们就把谁杀死。

“我们的所作所为也和这些葡萄园的园户的所作所为一样,”聂赫留道夫心里想,“我们相信,我们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生来就是为享福的,岂不知这种想法是很荒谬的,是没有道理的。要知道,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想来就能来,而是有人让我们来的,是为了某种目的让我们来的。可我们却认为,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只是为了享乐,那我们显然就不会有好结果,就像那些背离了园主意愿的园户不会有好结果一样。园主的意愿就表现在这些戒律里。这些人只有按照戒律行事,人世间才能建立起天堂,人们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可是我们却先要求这些东西,显然是求不到的。

“这样看来,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了。只有做完了一件事,才能开头做另一件事。”

从这天夜里起,对聂赫留道夫来说,一种崭新的生活开始了,这倒不是因为他到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而是因为他对这个时期他所经历的一切有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认识。至于他生活中的这个新阶段将怎样结束,未来会告诉我们的。

1899年12月16日全书完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