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冰冰上班的第一天,就将双腿的膝盖都摔破了。她早上起晚了,没吃早餐就来上班。在办公室坐了一会,她才起身上街去买油条。走到一楼楼梯口时,正遇上王副馆长,她和他打了个招呼。没提防脚下有一堆乱砖头,踩上去后,身子一歪,王副馆长伸手没扯住,冷冰冰人横着倒下去,左膝盖当即就出了血。她爬起来,一边哎哟直叫,一边往前瘸着走,一根废钢筋正好钩住她的大摆裙。这次王副馆长及时拉住了她,她只是双膝跪了一下,不过右膝盖仍出了血。高跟鞋跟也扭断了。
冷冰冰流着泪问王副馆长:“这破房子要拆到哪年哪月才能拆完呀?”
王副馆长说:“你问老马去,老马不弄点钱给建筑公司,他们当然干得不起劲呀!”
王副馆长将冷冰冰扶到家里,给她的膝盖上搽了红药水,又敷上消炎粉。
王副馆长的父亲见冷冰冰的鞋跟坏了,就要给她修一修。
王副馆长正想说什么,李会计在楼下喊他接电话,他就匆匆去了。
电话是县爱国卫生委员会打来的,说下个月五号,省爱国卫生检查团要来县里检查验收,文化馆拆房工地必须迅速清理好,县长发了话,否则,因此评不上文明城镇,是要处分人的。王副馆长答应,他一定将此事转告老马,尽快按上面的要求,将环境搞好,不丢县里的丑。
老马因要给两个孩子做饭、洗衣服,加上在乡里工作散漫惯了,上班从不守时。王副馆长等了一会儿,见老马还没来,就给他留了个条子。回头看看日历,见已是月底三十号了,就又在条子上加一句,说自己这几天带冷冰冰下乡走访业余作者去了。
王副馆长回家时,冷冰冰正在试鞋。
他问她想不想和下面的业余作者见见面,相互熟识一下。冷冰冰因自己一下子成了全县业余作者的头头,早就想下去转转,所以就一口答应,也不管双膝怎么痛,跑回家拿上行李,就去车站赶十点钟的班车。
冷冰冰走后,父亲告诉王副馆长,说冷冰冰告诉他,她多次在冷部长面前说,老马是个平庸的人、无能的人,文化馆的工作要想搞上去,必须依靠王副馆长。
听了这话,王副馆长忽然觉得,其实父亲帮人补鞋,得到最大好处的是他,父亲这样作既可以帮他联络与别人的感情,又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情报。
他给仿兰打了个电话,仿兰听说他和冷冰冰一起下乡,有点不高兴。王副馆长就开导她,说人家是县委常委的千金,我就是有贼心,也无贼胆呀。
王副馆长和冷冰冰走后,老马才到办公室,见了条子,他有些无所谓。在乡下,这类检查他见得多,无非是到时拣个好去处领着检查团逛一逛,然后用好酒好菜款待一番,就没有不合格的。老马不知道,机关工作对此类事是极认真的。机关的人都是你上班我也上班,你下班我也下班,一起看报,一起聊天,你起草文件,我起草报告,都是一样的事,难分个高下。能分出高下的就是门上贴的“最清洁”、“清洁”、“争取清洁”等一类的纸条。
老马到拆房工地和工头打了声招呼,要他们将工程垃圾顺顺,别太招人眼。
过了两天,老马正在家洗衣服,李会计喊他去办公室有事。老马拖了一会,想将几件衣服洗完,还剩最后一条裤子时,老罗慌慌张张地跑来,说冷部长在办公室等了半天,见老马还不来,发了一顿脾气后走了,要老马立即到宣传部去见他。
老马慌了,一扔衣服,手上的肥皂泡也顾不上擦,关上门就往宣传部赶。
到了宣传部后,才知冷部长专门为清理文化馆工地上的垃圾而登门的,冷部长是爱国卫生委员会的主任。离五号只剩下两天时间了,可文化馆仍没有一点动静。文化馆地处县城最繁华路段,进县城的车辆和行人都要路过其门前,它的好与差,都是藏不住,躲不掉的。冷部长登门时就很恼火,没料到又坐了一番冷板凳,若是当时碰见了老马,他恨不能给他俩耳光。
弄清冷部长的意思以后,老马出了一身冷汗,他当场表示两天之内就是用手捧,也要建筑公司的人将垃圾处理完。
老马回馆后,一边打电话,一边怪李会计没有把话说清。李会计辩解,说冷部长来自然是有事,没事他来干什么,总不会是特意来看望老马的吧?
这时八建公司的电话通了,老马说他要找石经理。接电话的说石经理出差到武汉还没回来。老马就说那就找其他副经理。接电话的又说,只有一个副经理在家,但他不是分管文化馆工地的。老马还是要和这个副经理说话。副经理接了电话,问清意思后,为难地说,各工地都承包了,必须由分管的副经理才能解决。
老马说了半天仍没有说服对方。放下电话,他直接去工地找工头,要他们赶紧将工地清理一下。工头硬地说,他们施工从来就是这样,工程完了才搞清理。
老马急了,说:“若不听我的,这工程就不让你们做了。”
工头一点不慌地说:“那样更好,我们可以白拿一笔赔偿金。”
老马急得团团转,心火上来,牙床肿得像红萝卜,一整夜没合上眼。第二天起床,眼没睁开就出外奔波,结果仍是徒劳一天。
晚上,老马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给冷部长打电话,说这事他干不成,撤了职也没办法。冷部长无奈,就答应明天到文化馆工地现场办公。
四号早上,老马去工地转悠时,碰见王副馆长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王副馆长问他怎么脸肿成这个样子,像是被鬼打了。老马说是上火牙痛。王副馆长没往下问,径直回家去了。
早饭后不久,冷部长来了,跟着八建公司的头头也都来了。石经理表态表得很好。但他刚说完,分管的副经理就说,这么多的垃圾,就是日死狗一样地干,一天也拉不完,就是两天也很勉强。
大家一算账,果然有道理。
冷部长一直没说话。
李会计这时说:“听说王馆长回来了,叫他来,看看他能想出什么办法不?”
冷部长听了就点点头。
李会计转眼就将王副馆长叫来了。
王副馆长听了大家的述说后,后退几步到街中心站了一会,然后又爬到对面二楼的阳台上看了看,下来时,他说:“有个主意不知行不行,这垃圾咱们一点也不搬,像大城市街上搞建筑一样,用塑料编织布围起来,让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的情况。”
大家听了都说好。
冷部长脸色也缓和了些,说:“就这样试试,我明天早上来验收。”
冷部长说话果然算话,第二天一早就来了。老马和王副馆长,还有石经理都守在工地旁。
冷部长绕着塑料编织布看了两遍,果然围得滴水不漏,便满意地笑了,但他并没有表扬王副馆长。王副馆长原以为他会这么做的,心里已算好,如何回答。所以,他有点失望。
石经理走后,冷部长到文化馆办公室坐了一阵。他对老马说:“小王代了几年馆长,为馆里树起一栋大楼,你可别连一栋小楼也树不起来哟!”
老马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在文化馆干一阵,当然也想给大家留点什么作纪念。”
从这起,老马开始特别关注舞厅工程。
老马一过问,房子拆得比以前快了,过了一个月,地基也挖好了。
可是,就在地基挖好后的第二天,八建公司将人员设备全部撤走了。理由是文化馆必须预付十万元。十万元到了账,他们才复工。
老马便开始四处筹钱。
财政局、银行、计委,他每家至少跑了十遍,才找到一点门路:行署文卫科肖科长有个妹妹叫肖乐乐,会唱歌跳舞,可是户口在农村,肖科长放风说,如果能将肖乐乐安排到文化馆工作,他可以帮忙在地区财政局搞到五万元财政拨款。
老马觉得此事是千载难逢,就召集王副馆长、李会计等开馆务会。
老马说:“五万元,光利息就可以养活肖乐乐。何况这是财政拨款,是百分之百的划算。”
大家都表示没意见。
老马说:“那就把肖乐乐作为上次考试的合格者,进行录取。”
大家仍没意见。
过了不久,肖乐乐就来馆里报到,被安排在音乐组,和老罗在一起。
又过了不久,肖科长打电话来,说五万元已经汇出。
李会计接电话后,就和王副馆长说了。
王副馆长说:“我们建这栋楼吃那多的苦,还落下十万元的债。老马来,挑好房子白住,从不过问过去的债,一心只想建舞厅,为自己树碑立传,这太不公平了。”
李会计说:“其实,只要和银行透透风,他们就会用这笔钱去冲旧账的。”
王副馆长想了想说:“这样也行。反正我们也是为公,自己得不到半厘钱的好处。”
李会计说:“确实如此。”
上午,李会计提前下班去了一趟银行。
下午上班时,李会计瞅空对王副馆长说,一切顺利。
老马等了半个月不见五万元到账,他就拉李会计亲自去银行查账,才知道这五万元被银行扣下,还了过去的贷款。
老马求爹爹告奶奶,说了一个星期好话,最后还是肖科长出面,银行才吐出一万元,不过是贷款,期限一年。
八建公司用这一万元,将舞厅的地基填起来后,又停了工。
这天,王副馆长正在家看电视,外面有人敲门。
外面很黑,刚开门一下子没看清,待那人进门后,才知道是老宋。
多时不见,只听说老宋发财了。王副馆长一见他那副油腻腻、红光光的脸面,就相信这话一点不假。
老宋见面就说:“我想整一下老马这狗日的。”
王副馆长说:“那口气还没消哇?”
老宋说:“除非老马垮台。”
王副馆长说:“老马垮不了。”
老宋说:“我看未必。上回的考试,大家意见大得很,若是知道老马私自招收了冷冰冰和肖乐乐,他们不把文化馆闹个底朝天才怪。”
王副馆长说:“你可别到处煽动人造反!”
老宋说:“你怕什么?”
王副馆长说:“你还想不想回文化馆?”
老宋说:“老马一走我就回。”
王副馆长说:“这事牵扯到冷部长,若是得罪了冷部长,可不得了。还有,冷部长知道我和老马不大合拍,说不定他还猜疑是我谋划的呢!”
老宋说:“妈的?没料到还得放那老东西一马。”
又说了一会儿话,老宋从包里拿一条“阿诗玛”送给王副馆长。他不肯收。老宋说,这是他刚才打麻将赢的,没花本钱,不收白不收。王副馆长笑一笑后,不再推辞。
送老宋出门时,见外面开始下雨了,王副馆长就连忙叫仿兰收阳台上的衣服。
半夜里,王副馆长被雨惊醒。起床关窗户时,他发现雨下得很猛,很恐怖。
这场雨下了一个星期,县里主要领导都下去防洪。领导下去时都要带一名记者,电视台的摄像记者被一、二、三、四把手带去了。冷部长只好叫文化馆派个搞摄影的人,随他一道下去。
老马见此项任务重大,就自搞奋勇地随冷部长下乡。
老马在乡下干的时间长,有经验,他想借此机会,在冷部长面前挽回一点影响。他鞍前马后随冷部长跑了五天,回来后,冷部长果然在几个不同的场合表扬了他。
这一阵县电视台都是关于抗洪救灾的新闻,由于没人扛着摄像机跟着冷部长,所以电视上一直没有冷部长的镜头,只有几条口播新闻里提到冷部长。
这时,地区群艺馆下发了一下通知,准备在全区搞一个“抗洪图摄影作品大展”。老马灵机一动,便决定先搞一个全县关于抗洪救灾的摄影作品展览。
王副馆长自然没有不同意的。
经过半个月的筹备,共征集到一百多幅作品。老马也从自己的摄影作品中拿出十余幅,放入其中,然后由馆内几个在摄影的人,从中挑出七十幅参加展览。
王副馆长也在其中。
他对老马的作品很有兴趣,他说老马拍的这一组作品在用光和造型上,都与《秋风醉了》有质的区别。老马的这组作品以冷部长在洪水到来之际的各种动作和表情为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家一致同意这十幅作品全部入选。
展览定于九月一日开幕。八月三十一日,先搞了次预展,主要请领导来审查。冷部长听老马汇报了展览内容,很是高兴。刚好地委宣传部熊部长下来检查慰问,冷部长就邀他一道来看预展。
熊部长和冷部长进展厅时,老马带头鼓掌,王副馆长和参展作品的作者也都鼓了掌。
冷部长扫了一眼那十幅关于他的作品后,就回头注视熊部长看这些作品的表情。
熊部长顺次序细细看,看到有特点的作品还评说几句。当看到老马的十幅作品时,熊部长忍不住耸起了眉头。尽管他很快就纠正了这一动作,但还是被冷部长和老马他们发现了。
老马回头再看自己的作品。不免大吃一惊,别的作品上,投入抗洪的干部群众一个个都是泥猴子一般模样,唯有自己摄下的冷部长,上着白衬衣,下穿丝袜和胶鞋,旁边还有一个人替他打伞遮雨。老马喃喃地说:“我怎么没考虑到这一点呢?”边说,两腿边发起抖来。
冷部长送熊部长回宾馆后,又回到文化馆,展厅里只有老马一个人,他正在将自己的作品往下取。冷部长将手中的茶水瓶,一下子摔到老马的面前,并大吼一声说:“老马,你真是一头教不转的蠢猪。你可误了我不浅啦。”
老马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冷部长走后,老马镇定精神,到暗室里泡了几个钟头,仍挑不出一张有关冷部长抗洪的比较像样的照片。
他在暗室里坐到天黑,听见孩子在到处喊,他才出来。
第二天正式展出,县委书记要来剪彩,冷部长不能不来。
剪完彩,进了展厅,冷部长看见昨天老马取下照片的地方,换了一幅二十寸的大照片,也是关于他的。
县委书记看了这幅照片,直说拍得好,拍出了冷部长的精神面貌。
这幅照片的作者是王副馆长。
只有他们俩自己清楚,这张照片是几年前拍的。当时冷部长还是个科长,有一天,他拖着板车去煤厂买煤,回来时遇上了雷阵雨,他将衣服脱下来遮住车上的煤,冒雨往家里拖,正赶上王副馆长拿着照相机在路旁屋檐下躲雨,就将他这狼狈样子拍了下来,照片洗出来后,还和他取乐了一阵。
冷部长过后托冷冰冰捎了一句话给王副馆长,说他的鬼点子真多。
王副馆长拍的这张照片被选送到地区参加展览,受到一致好评。并被改名为《宣传部长》发表在省报上。
九月底,冷冰冰悄悄告诉他,老马要被调走了。
果然,没隔几天,老马就被组织部找去谈话,让他去县农科所任党支部书记。
老马一走,上面又让王副馆长代理馆长。
他一个电话打到八建公司石经理的家里,要明天就让舞厅工程重新开工,并且在一个月内竣工。石经理叫了一阵难处,最后双方商定,大后天正式开工,十月中旬交付使用。
王副馆长又在馆里宣布,舞厅十一月一日正式开业。
他估计,每年一到十二月,县里就开始调整各级领导班子,所以,自己在这之前必须干出点实绩来,别把这次良机错过了。
王副馆长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就让李会计准备两千块钱现金,他要到省里去要钱。
李会计忙了两天,也只筹到五百元。
走的头一天中午下班之前;老宋忽然来了,找着王副馆长,要求重新上班。
王副馆长见他来,心中就有了主意。老宋说了以后,他就答应下来,但要老宋向馆里上缴一点管理费。老宋一点没犹豫,反问上缴多少。王副馆长说就两千吧。谁知老宋眉头也没皱一下,就从怀里掏出一叠百元票子,数了数后,抽出一半扔给王副馆长。弄得他一时后悔,想真该将数字说大一点。
后来,王副馆长想出一个补救措施,让老宋陪他一道上省里去要钱。
在宣传口,王副馆长会要钱是出了名的。他平时对上面的人舍得下本钱,所以急需钱时,总有人出来帮忙。
这回出去,又得到老宋的鼎力相助。老宋在外面跑了大半年生意,对省里的人现在想的什么非常熟悉,想尿尿的就送夜壶,想睡觉的就送枕头。再加上在党的机关工作的生意朋友帮忙,来来去去,只一个星期,就从文化厅和财政厅各要了五万元。
回来一说,冷部长还不大相信,半个月后,省里的钱到了账,大家才服了。
王副馆长从省里回来,发现父亲又抽起搁下多年的旱烟筒。
晚上和仿兰亲热一回后,仿兰告诉他,女儿近一段老喜欢喝他父亲泡的水,昨天她将女儿喝的水尝尝后发觉,那水里有一股旱烟味。王副馆长并不在意,解释说,旱烟气味本来就很重,加上父亲的手摸了碗沿,气味就更明显了。
仿兰又告诉他,他走后的第三天,老罗喝醉了酒,从老马屋里出来后,站在走廊上,指名道姓地骂王副馆长心太黑,杀人不用刀子,难怪他家要断子绝孙。他父亲听了这话后,气得拿上补鞋用的割胶刀,要去找老罗拼命。幸亏李会计在场,他力气大,才拖住。
王副馆长叹了一口气说:“你也不给我家争口气,一胎生下个儿子。”
仿兰捶了他一下说:“你有本事再弄个准生证,我一定给你生个儿子。”
王副馆长说:“不说这无味的话了。不过老罗这杂种,有机会再犯在我手上,非要整得他跪着走路。”
第二天,王副馆长在家休息,睡懒觉睡到上午十点还未起床。躺在**忽然听到外面有人说话,细细听,听出是李会计的娘,又送鞋来让父亲帮忙补。
二人拉了一会儿家常话,父亲便改了话题,问:“你先前说,如果第一胎生下的孩子残废了,就可以生第二个?”
李会计的娘说:“那还有假,我儿媳妇的同事头胎生个孩子是哑巴,计生办的就让她生了第二胎。两胎还都是儿子呢!”
父亲叹气说:“人家怎么有那好的福分。”
又说了一阵,李会计的娘约好来拿鞋的时间就告辞走了。
王副馆长穿好衣服,从房里走出来时,父亲吃了一惊,问:“你没上班?”
王副馆长说:“出差累了,休息半天。”
刚刷完牙,李会计就来传话,说冷部长打电话来,不同意这么随随便便就让老宋回馆里上班,不然,单位就成了厕所,可以随便进,随便出。冷部长要馆里写出正式报告,老宋写出全面汇报,送给他看看后再说。
王副馆长和李会计商量一阵,觉得老宋的汇报可以叫老宋写,就说馆里要,别的都得瞒着老宋。
后来这事老宋还是知道了。他当着冷冰冰的面说:“你爸爸是个伪君子。”
老宋心里对冷部长的怨恨越发深了。
老马走后,人还住在文化馆,新单位没有房子给他住,他也舍不得搬出这套三室一厅。
王副馆长抽空上老马屋里坐了一回。去时,老马正在喂罐头瓶里的一只金鱼。
王副馆长说:“你这么喂,不出三天,鱼就会憋死。我有一只鱼缸,闲着没用,送给你好了。”
说完,就转身出门,不一刻,真的拿来一只鱼缸。
老马非常感谢。
王副馆长问他在新单位工作怎么样。老马说,那单位里头头本来就多了,他去后,只是每月主持开两次支部会。幸好学会了喂金鱼,他还准备栽几盆花。王副馆长说,难得他这么快就想开了。
老马将金鱼换地方时说:“上次老罗赖着在我这儿喝酒,我又不好撵他。结果喝醉了,骂了你的人,搞得我真不好意思见你。老罗这人是很令人讨厌,我当初想依靠他开展工作,真是有眼无珠。”
王副馆长来老马屋里,本来是打算问问那次老罗借酒装疯的情况,同时暗示一下老马,让他少过问馆里的事。见老马主动说起,反觉自己过虑了。就说:“当初,在一些事上,我与你配合不好,你走后,才觉得实在可惜。”
又问了老马两个孩子的学习情况,王副馆长便推说有事,得走了。临出门时,他许诺说过几天送两条名贵金鱼给老马。
第二天,他就给老马送来一只墨龙和一只狮子头。
到了十月半,舞厅进入了内部装修阶段。天气也渐渐凉了,王副馆长就让石经理拿出那笔钱,安排全馆的人到北戴河旅游。
老马也去了,是王副馆长请他去的,还让他在路上带队。
王副馆长自己没去,他一人在家照料舞厅的事。他让李会计每天打个电话回,汇报路上的情况,特别是大家的情绪。
李会计打电话回,总说大家情绪很高涨。
这天,仿兰冷不愣了地问他一句:“你听说过用烟油泡水喝,可以让好人变成哑巴的秘方吗?”
王副馆长说:“小时候,好像听大人们这样说过。”
仿兰不再说话,等王副馆长上班去后,她并不送女儿上幼儿园,对王副馆长的父亲说她要去烫发,趁父亲不注意,她偷偷溜进父亲房里,躲在蚊帐后面。
过了一会儿,女儿叫渴,要喝水。
仿兰看见父亲倒了一杯水,然后用一根细铁丝,从旱烟杆里一点一点地掏出些烟油,放到茶杯里搅了搅,便端给女儿喝。
仿兰大叫一声,从蚊帐后面跑出来,夺过那杯水,一下子浇到父亲脸上。
事情也巧,王副馆长到办公室门前准备开门,才发现钥匙忘了拿,就转身往回走。在楼前碰到宣传部小阎和组织部姚科长和张科长站在路边说话,他就走拢去凑合了几句。大家都盼舞厅早点建成。王副馆长再次许诺,到时候他负责供应他们的票。
等回到家里,正好听到仿兰在骂:“你这个老不死的,你想害我的女儿,我到法院去告你!”
王副馆长一步跳入屋内,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仿兰将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她原以为丈夫会帮她一起惩罚父亲,谁知王副馆长走上来,照准她的左脸扇了一耳光,又朝右脸掠了一巴掌,并骂道:“你这个不行孝的女人!为了一件小事就将开水往父的脸上浇,将父的脸烫成这个样子,叫我如何出去见人,大家会指着我的背,骂我是只要老婆不要父亲的家伙。你以为喝点烟油水,就真能让人变成哑巴?你到医院去问一问!真的这么容易,那天下的哑巴不知有多少!”
仿兰被王副馆长两耳光打醒了。好半天才清醒过来,抱起女儿就往外跑。
王副馆长知道她是回娘家去,也不阻拦,反说:“想通了就自己回来,我没空去接。”
仿兰走后,屋里只剩下王副馆长和父亲。
王副馆长将正红花油往父亲脸上抹了些,什么话也没说。刚抹了几下,父亲挣脱他的手,钻进蚊帐里,用被子包着头,一声声地低号起来。王副馆长听见父亲在哭诉:“巧儿,你怎么不带我一起走呢,让我留在阳间活受罪。”巧儿是母亲的乳名。
王副馆长一听到母亲的名字,眼泪就流出来了。母亲生下他不到两个月就死了。母亲死时,他还叼着她的**。之后,父亲打光棍将他带大。
家里这一番闹,外人并不知道。
这天李会计打电话回,说旅游人员已到了武汉,明天就可以到家。
王副馆长接完电话后,就给仿兰单位打电话。仿兰接着电话,听见王副馆长要她回来,不然,全馆人员明天回了,将这事传出去,那就会将他所有的优点一扫帚扫掉了。仿兰在电话里只是嗯嗯,没说回,也没说不回。
天黑后,王副馆长见仿兰还没回,就叹了口气,准备到仿兰娘家去接。走到半路上,碰见仿兰拖着孩子过来了。
晚上,王副馆长待女儿睡着后,就开始厚着脸皮撩仿兰,撩了一阵,他就得手了,夫妻俩顿时就和好如初。
仿兰回来后,父亲就搬出他已多年不用的补鞋箱,到街上去摆了一个摊。每天早上,仿兰母女俩没起床他就出了门,夜晚等她俩睡后才收摊回家,三餐饭都是王副馆长送到街上去吃。
外出旅游的人回来,见八建公司已将舞厅修好了。
王副馆长召集大家开会,讲清离十一月一日舞厅开业的时间,只剩下一个星期了。他要求大家在这一段时间里、克服一切困难,不分昼夜加班,一定要将舞厅内的各种设施装模搞好。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答应了,连老罗也表了很好的态。
文化馆的人从没有这样齐心,刚好整五天,就将一切都布置妥当了。
那天下午,王副馆长将电闸一合,舞厅内顿时华灯齐放,音乐悠扬,大家忍不住跳了几支曲子。
冷冰冰回家吃晚饭时,朝冷部长描述了一通。冷部长搁下碗筷,要冷冰冰陪他到舞厅去看看。
冷冰冰连忙给王副馆长打了个电话。王副馆长得信后,又以冷部长的名义,请几个有关单位的头头来看看。同时,又让肖乐乐她们几个,好好打扮一下,晚上陪冷部长他们好好跳一回。
冷部长来后,对舞厅的一切都很满意,只是说舞厅还应取个名字。
王副馆长连忙检讨自己的疏忽。
冷冰冰趁机在一旁说:“老马搞了快一年只搞了个屋基,王馆长却只用一个半月就搞起来了。你再让他这么‘代’下去,我都对你有意见。”
冷部长弹了女儿一指,说:“只要真是人才,总会有用他的时候。”
王副馆长忙说:“那是。那是。”
冷部长他们玩到十点半才走。
他们一走,王副馆长就召集老宋、冷冰冰和李会计商量给舞厅取个什么名字。大家要王副馆长先说。王副馆长就说:“老马那张摄影作品,不是叫《秋风醉了》吗?我把它动一个字,叫‘醉秋风’如何?”
大家想了想,觉得似乎还不是最好。
往下,每个人都提出了十几个名字,都不满意,和这许多名字一一比较,“醉秋风”反越显得合适。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就叫“醉秋风歌舞厅”。
第二天上午,王副馆长就舞厅的名字向冷部长作了汇报。
冷部长听后,沉思一阵,突然说:“不行!不行!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旧社会的妓院。”
王副馆长吓了一跳,他怎么也没料到冷部长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时不知怎么回答。
冷部长站起来,在屋里走了几圈,说:“我有主意了,依然是这三个字,只是将它来个本末倒置,叫‘秋风醉’如何?”
王副馆长心里有苦说不出,嘴上却连连叫好。
十一月一日晚七点半,秋风醉歌舞厅正式开业。
没几天,地区报纸就刊载了一则消息:我区第一座现代化舞厅日前在某县文化馆正式开业。该项工程几经磨难后,在现任负责同志的艰苦努力下,只用四十天就完成了全部基建和装潢任务。
王副馆长尚未看到报纸,小阎就从宣传部打电话来质问,这则消息是谁写的?光你王馆长一人努力,就没有领导的支持吗?
王副馆长知道小阎口气这样硬是有来头的,他背后是冷部长。
舞厅开业一个星期,就纯收两千元。李会计告诉他这个消息后,又告诉他另外一个消息,上面已确定,小阎来文化馆当馆长。
小阎上任讲的第一句话是:“我不像老马。老马年纪大,我年纪轻。处理事时,可能没有老马考虑得周到。”
这话明显是一种示威。
果然,这次分工时,王副馆长只分管业务,其余人事、财经,小阎都揽了过去。
小阎来之前,舞厅由老宋负责。老宋对付那不买票进舞厅的人,有几套办法,所以舞厅一直收入很高。
小阎来后,将老宋换了。他怕老宋有意见,就让老宋回文学组,说是让老宋发挥专长,加强文学创作的力量。老宋有苦说不出,只得忍了。小阎让肖乐乐负责舞厅。他每天至少要从肖乐乐那里拿走二十张舞票,拿到县委会和县政府院子里去做人情。
李会计经常到王副馆长面前诉说,说这个舞厅简直成了小阎的私人乐园。
王副馆长一点权没有,也就无计可施。
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他提了几个开展大型文艺活动的方案,小阎都同意,但又附上一条,说要做到以活动养活动,实行经费自理,馆里最多只负责活动结束时,加一次餐。他只好自己打退堂鼓,弄得小阎还在支部会上批评他,说他光说空话,只有计划,没有行动。
有一次,他发现冷冰冰刚写完的宣传牌上错一个字而造成政治错误。他装作没看见,赶忙走开。可是,宣传牌挂出之前,小阎还是发现了问题,及时改了过来。
舞厅收入虽然没有老宋负责时高,但仍是够可以的了,全馆的人员只要没有旷工,每月都能拿到十几元的额外奖金。所以,小阎为人虽然霸道,大家也还觉得可以忍下去。
转眼到了五月。
这天,小阎将老宋叫到办公室,要他写一篇纪念“延座讲话”的文章。
老宋说他这一段老是头痛,连借条也写不了。
小阎在全馆人员中,唯独对老宋有点胆怯,有一次他对冷冰冰说,全馆人都无法把他怎么样,将来他要栽跟头,可能就栽在老宋手上。
老宋因手里有了大把的钱,回文学组后,他将往日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清点了一下,然后就常往省里跑,每跑一次,就有一两篇作品发表出来。弄得老宋名气日益大起来,连冷部长都不敢轻视他。
小阎见老宋不肯写,就转而叫冷冰冰写。
冷冰冰花了五天时间,将文章写了出来。交给小阎看后,小阎说很好,很合他的意。然后就叫人抄到宣传栏上去。
这期间,老宋又去了一趟省城,兴致勃勃地回来时,猛地见宣传栏上的文章,不由得火冒三丈,拣起路边的废砖头,将宣传栏砸了一个大窟窿。
老宋行李也没放下,扭头就去休干所,找宣传部的元老董部长告状。
董部长一听说冷冰冰写文章,将全县过去的文艺创作,说成是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出现“假大空”的虚伪繁荣,顿时火冒三丈。冷部长是董部长提拔起来的,所以他才格外生气。但他不好直接骂冷部长,毕竟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他给冷部长拨了一个电话,说自己听说文化馆最近组织人写了一篇好文章,他想拜读一下,等等。
冷部长当然听得出弦外之音,亲自到文化馆将小阎臭骂一顿。
冷部长也是急了,不管旁边还有个王副馆长。
等冷部长走后,王副馆长装作随口说:“看来世上真的没有常胜将军,谁都会有克星的!”
小阎听了默不作声。
自此以后,小阎谨慎多了,对老宋越发客气。老宋不买账,他跟王副馆长说,这只小牛犊下场肯定还比不上老马。
王副馆长的父亲在街上摆了半年鞋摊,人显得更苍老了。王副馆长托好多人劝父亲收了这鞋摊,他自己也求了许多遍,父亲就是不答应,说要我回去,只有一个条件,叫你媳妇给王家生个儿子。父亲吃饭仍是一日三餐送。有时候,王副馆长有事不能送,仿兰就请老马帮忙送。因为这,王副馆长和老马的关系特别亲密起来。
父亲帮人补鞋,人家给钱他就收,人家不给钱,他也不要。偶尔将人家的鞋弄坏了,他就买一双新的赔出去。
宣传栏事件过后不久,冷冰冰花了一百多块钱,给冷部长买了一双皮鞋,作为生日礼物。冷冰冰将皮鞋从商店里拿回来时,小阎见了直夸漂亮。
过了几天,小阎去宣传部,见冷部长脚上的新皮鞋破了一个洞。一问才知道,前天,冷部长下乡去,走到半路上,碰见一个小偷抢一位老头的钱包。冷部长让司机停下车,带着车上其他的人一起上去捉那小偷。小偷急了,拿出刀子来威胁。急切之中,找不到其他武器,冷部长就脱下皮鞋迎战。小偷到底被抓住了,但新皮鞋却被刀子戳了一个洞。
小阎在秘书科,干惯了跑腿的事。见此情景就习惯地叫冷部长将鞋换下来,他拿去找人补一补。
冷部长也是习惯了的,小阎一说,他就依从了。
小阎提着冷部长的皮鞋,到街上问了几个鞋摊,要价一个比一个高,他就找到王副馆长的父亲,要他帮忙好生补一补。
王副馆长的父亲听说这鞋值一百多元,就说。“我还从没补过这么好的鞋,冷部长让我补,是瞧得起我。我就是将身上的皮割一块下来,也要将它补好。”
王副馆长的父亲不知道现在的皮鞋越好,皮子越薄,越不耐穿。他用钳子夹住洞边的皮,想看看洞里面破成什么程度,手上还没怎么用力,那皮子就哗地一下,被撕开一条两寸多长的口子。
他一下子傻眼了,生怕自己一生的名誉被这双鞋毁了,就拼命想办法补救。结果,鞋面上的洞,由小变大,由一个变成几个。
小阎过了一个小时来拿鞋时,一见鞋成了这个样子,就急得跳脚,大声说:“都这个样子了,你还补什么,去买一双赔给别人算了。”
王副馆长的父亲手一哆嗦,鞋子掉了下来。
小阎又说:“你补不了就该早点说一声,我好找别人去。到了这一步,看你怎么赔?你若不赔,我就将这破鞋挂在你的颈上,让你去游街!”
王副馆长的父亲将头埋在双膝中,不敢目半句。
这时,肖乐乐来传话,说冷部长打电话来,让他赶紧送鞋去,冷部长有事要出门。
小阎于是说:“这样,这鞋我先垫上钱,买一双赔人家,回头你将钱还给我。”
小阎说完就走了。
这天,王副馆长到县铸造厂当该厂“红五月歌咏比赛”的评委主任去了,中午饭由老马帮忙送。
老马送饭时,见鞋摊上没人,等了一会仍没人,他没在意,将饭盒放在小板凳上,自己先回了。
傍晚,王副馆长回来时,见父亲的摊子是空的,一个叫花子正捧着父亲的饭盒大口吞咽,心下起了疑问。他捧走叫花子,将鞋摊收拾好担回家。再一打听,便知事情不妙,忙叫上几个人帮忙寻找。
他沿着护城河找了个来回,没有发现什么。
往回走到十字街,迎面碰上老宋。
老宋急忙忙地说:“快!快去医院!你父亲在那儿卖皮呢!”
原来,王副馆长的父亲等小阎走后,就打定主意到医院里卖血。医生见他年纪大,没有答应。刚好,一个被火烧伤的人需要植皮。医院刚开始做这种手术,没人敢卖自己的皮肤给别人。王副馆长的父亲愿意卖,一化验,正合适。医生刚要下刀子时,老宋赶到了。
王副馆长一进医院,就听见父亲在手术室里叫:“我自己的皮,我愿卖,谁也管不了!”
父亲一见儿子,叫得更厉害了,还伸手抢医生的手术刀和手术剪。
王副馆长说:“父,再怎么难的事,还有儿子替你顶一阵呢!”
父亲说:“你别管我。我什么用处也没有了,还不如一刀一刀地割死了好!”
王副馆长说“你真要这样,那我还有什么颜面出去见人?干脆先将我的脸皮割了!”
说着,他双膝一弯,人就跪在地上。
老宋说:“王师傅,王馆长大小也是个领导,你这样不讲情面,不等于是拆他的台吗!”
闹了半天,医生也有些烦,开始撵王副馆长的父亲走。轰的轰,劝的劝,总算将他弄下手术台。
这边王副馆长早被人牵起来,大家一起到外面的休息厅坐下,听王副馆长的父亲诉说事情经过。
父亲痛心地说:“我一生的名声,全叫这双鞋毁了。”
大家对他这话没兴趣,一齐大骂小阎。
老宋说:“这次不把姓阎的整倒,我就四只脚走路。”
众人都义愤填膺地说了许多话。
王副馆长的父亲要王副馆长将鞋赔给小阎。老宋叫别赔。他不同意,说损坏东西要赔,这是天经地义的。老宋说,这回若赔了,那就是天不经地不义。
王副馆长的父亲一急,加上饿了两餐,头便昏起来。王副馆长赶紧让护士给他推了一瓶葡萄糖。
七拖八拖就到了晚上十点。看热闹的人都散了,只剩下王副馆长和他父亲。老宋推说有事,先走了。
等他俩回到家,仿兰已搂着女儿哭过几场了。她以为父亲是为了她而出走的,那样,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戳她的背脊骨。见父亲回来,她连忙起身热情招呼。
父亲只想睡觉,直往房里钻。
这时,老宋来了。
老宋先回家,写了一篇新闻稿,《鞋匠割肉卖皮,只缘官官相逼》。老宋将文章给王副馆长过目。
王副馆长见文章中点了冷部长的名,就不同意,要老宋删去冷部长,他说冷部长是被小阎利用了,他是无辜的。
老宋嘴上答应,却没有改,仍然原封未动地寄给了省报。
没多久,文章登出来了。不过不是登在省报上,而是登在省报办的内部参考资料上面。冷部长那一条线还是被删干净了,读文章觉得那鞋是小阎自己的,标题也被改成《老鞋匠失手本该赔偿,年轻人可恶逼他卖皮》。
又过了几天,县里派人到馆里,讨论如何给小阎处分。大家一致认为,给他一个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就够了。
半个月后,小阎的处分下来了,是双开除加双留用察看。并调到老马当副乡长的那个地方去当一名中学教师。和别的犯案人一比,大家都认为处分太重了。老宋说这是舍率保车。
小阎走时,王副馆长派李会计和肖乐乐将他一直送到学校。他俩回来时,说学校对小阎的安排还可以,教附小的思想品德课,课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