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一個成語,叫做“畫地為牢”!這個就體現了我們的一種文明的監獄文化,這種文化代表著什麽意義呢?
在我們中國的古代,距今兩千多年的奴隸製時期,當時刑罰野蠻,肉刑適用廣泛,但就是在這樣一個野蠻的時代,卻產生了世界上最文明的監獄製度。
這項監獄製度幾千年來深深地印在了中國文化的土壤裏,一個成語高度地概括了它,那就是“畫地為牢”。
相傳上古時刑律寬緩,人們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就在地上畫個圈把他限製住以示懲罰,即使這樣,哪怕他身邊空無一人,他也決不會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據說,畫地為牢是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發明的,咱們之前的節目提過,他是舜帝執政時期的士師,即司法長官。
皋陶在掌管司法時,“劃地為牢”成為最初監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場所,我國從此有了監獄。從此,“皋陶造獄,劃地為牢”正式流傳下來,而造獄的先驅皋陶,則被尊為獄神,被全國上下多數監獄立為自己的神靈。
但真正將“畫地為牢”發揚光大的,是孔子所推崇的周文王。
《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隨即就在南門畫地為牢,豎木為吏,將武吉禁於此間。”原因是打柴的武吉到西岐城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打死,被捉來見文王。
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起來。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哭什麽?”武吉說:“家有七旬老母,孤身無人照顧,怕被餓死!”散宜生入城進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命。不知如何?”文王準許,就讓武吉回家去了。文王是明君,把武吉畫圈囚禁是因為武吉誤殺了人,文王是賢君,允許武吉先贍養母親然後償命。這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典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