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案今说2

画地为牢

字体:16+-

中国自古就有一个成语,叫做“画地为牢”!这个就体现了我们的一种文明的监狱文化,这种文化代表着什么意义呢?

在我们中国的古代,距今两千多年的奴隶制时期,当时刑罚野蛮,肉刑适用广泛,但就是在这样一个野蛮的时代,却产生了世界上最文明的监狱制度。

这项监狱制度几千年来深深地印在了中国文化的土壤里,一个成语高度地概括了它,那就是“画地为牢”。

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据说,画地为牢是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发明的,咱们之前的节目提过,他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即司法长官。

皋陶在掌管司法时,“划地为牢”成为最初监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场所,我国从此有了监狱。从此,“皋陶造狱,划地为牢”正式流传下来,而造狱的先驱皋陶,则被尊为狱神,被全国上下多数监狱立为自己的神灵。

但真正将“画地为牢”发扬光大的,是孔子所推崇的周文王。

《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原因是打柴的武吉到西岐城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由于市井道窄,将柴担换肩时不知塌了一头,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王相打死,被捉来见文王。

文王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起来。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你哭什么?”武吉说:“家有七旬老母,孤身无人照顾,怕被饿死!”散宜生入城进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命。不知如何?”文王准许,就让武吉回家去了。文王是明君,把武吉画圈囚禁是因为武吉误杀了人,文王是贤君,允许武吉先赡养母亲然后偿命。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典故了。

虽说是小说演义,但也取材自真实的故事,这种用高尚的道德,约束犯人的自由,然犯人心甘情愿地呆在画的一个“小圈圈”里,没有任何强制的行为拘束,真可谓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监狱制度了。

这项举措在民间影响巨大,衍生出无数的说法。在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第五十回就描述了孙悟空给唐僧画地为牢的故事:“古人划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了圈儿,强似划地为牢,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

历史上有周文王“划地为牢”的传说,犯了法的人还能够在给他画的圈圈里老老实实的服刑,那是一个多么理想的文明国度。

“画地为牢”虽然美好,但是是建立在圣人高尚的道德感化下地产物,是不能推广成为国家的制度的,这是不适应当下中国法治现状的超前举措,但仍然需要我们在将来去努力实现。

国家产生之后,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监狱也产生了,就不再是画地为牢的形式了。

最初没有监狱这个名字,夏朝叫夏台,是中央监狱的名称,一般叫“圜(huan,四声)土”。商朝监狱叫“游里”,还叫“圉”(yu,三声),是甲骨文中出现的一个字,意思就是“狱”。周朝时也叫“圜”或者“囹圄”。

有个词叫做身陷囹圄,意思就是坐牢了,就是这么来的。

周朝的监狱圜土中关押的犯人,要在监督下进行劳动,如果能改过自新的,重罪三年后释放,中罪两年后释放,轻罪一年释放。但是释放后三年内不能被当平民对待。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监狱的规模已经扩大了很多,此时的监狱名称也有了变化,叫做“圄”。到秦朝时,因为法律严酷,犯罪的人增多,所以监狱也比以前增加许多,郡县基本上都有监狱。同时,为了适应需要,秦律的《囚律》中有了监狱管理方面的详细规定。

监狱从汉朝开始称为“狱”,汉朝的监狱更多更滥,除了中央监狱即廷尉狱外,还有各个官府自行设置的监狱。此时的监狱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内宫、居室、保宫和请室等。地方上的郡县也都有自己的监狱,当时全国共有两千多所监狱。南北朝时的监狱体制基本上继承了汉朝体制,但北朝除了监狱外,还挖地为狱,叫做地牢。

1994年12月2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同日颁布实施,标志着监狱制度揭开了新的篇章。

《监狱法》第三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大家看,监狱其实不应该是个阴森恐怖的地方,而应该是一个让罪犯从思想上能够改造成正常人的地方。

我们对于罪犯的尊重和理解,是我们建设文明监狱的一种表现,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做到画地为牢,充分人性化,这就是我们司法的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