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模的戰鬥時有發生,但沒有任何大兵團運動的痕跡。
“嗜血行動”進行了一周左右,裏士滿試圖引誘民兵大部隊的計劃並沒有實現。
裏士滿此時大膽判斷,“不是張航不想打,而是他打不動了!”
“進攻!向北進攻!主動接敵!直到遇到民兵大部隊為止!”
裏士滿為這次的攻勢又取了一個名字,“三叉戟行動”。
這一次,他要來真的了。
“三叉戟行動”開始。
同盟軍目前在半島上的六個師在重新整頓之後已經集結完畢,共12萬人。尚在海上的五個師十萬人,將在十天左右的時間抵達半島。
加上全部的無人機和裝甲兵以及炮兵,看樣子,裏士滿要畢其功於一役。
他的計劃裏,西線為主攻方向,東線為輔助進攻。具體的兵力部署如下:
西線,“金鷹”師、“大錘”師、“突擊手”師為主力進攻部隊,在野木裏、素原一線展開,目標直指漢陽方向。
新加入戰局的“血月”師、“紅人”師,以及另外一支宗教味道濃厚的勁旅,“法蘭克騎士團”,他們在津梁至禮州一帶展開,向雞峰山方向進攻。
東線,“孤星”師加入在禮州至平場方向展開,向恒城方向進攻。值得注意的是,原隸屬於“孤星”師的“三角洲”團被擴編成了“三角洲”師,奧利弗任師長。
同阿克蒙德平級,這支部隊將沿半島東海岸向北突進。
裏士裏滿深知,民兵慣用的戰術是,先期火力準備之後,部隊迅速依靠其出色的運動能力進行穿插和分割包圍,從而吃掉“口袋”裏的同盟軍部隊。
往往同盟軍在這樣疾風暴雨一般的攻勢下,完全失去了戰場紀律。但是這一次,裏士滿要求,部隊堅決要主動接觸民兵,利用兵力較多的優勢,和民兵拚消耗。
他認為,民兵是耗不過同盟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