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案刚起时,整个南京城血肉横飞。被杀的官员之血,几乎把秦淮河都染红了。朱允炆对此十分难过,整日闷闷不乐。
朱元璋早就发现了这个苗头,不由得就在朱允炆面前发出忧伤的叹息。朱允炆看到白发苍苍的爷爷唉声叹气,心里很不是滋味。
朱元璋问他:“你觉得蓝玉是不是谋反?”
朱允炆想了想,回答说:“您说是就是。”
朱元璋摇头道:“我也是身不由己啊,这都是为了你。”
朱允炆对这种论调似懂非懂。朱元璋又故技重施,从身边捏起一根长满荆棘的棍子扔到地上,命令他:“捡起来。”
朱允炆和他老爹朱标一样,无处下手。
朱元璋抽出宝剑,三下五除二就把棍子上的荆棘削掉,再扔到地上,命令道:“捡起来。”
这回,朱允炆捡起来了,他知道爷爷要发表重要训导了。果然,朱元璋让他坐下,对他说:“这根棍子就是你日后的江山,荆棘则是那些乱党。如果不把这些乱党除掉,你就根本拿不起你的江山。”
朱允炆看着那根被削得露出了白嫩枝干的棍子,突然来了句:“如果没有了那些荆棘,谁都可以拿起这个江山啊。”
朱元璋哑然。朱允炆说得没错,荆棘是没有了,可没有“荆棘”保护的江山谁都可以拿,凭什么就一定是他朱允炆?!
朱允炆在老爹还活着时,就听说他的三个亲叔叔都不是一般人:二叔秦王朱樉在陕西,三叔晋王朱棡在山西,小叔燕王朱棣则在北京。这三人中,最让朱允炆胆怯的,就是小叔朱棣。
朱棣很早就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长期居住在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对民间的疾苦感同身受,又受到了朱元璋特殊的军事教育,所以21岁到北京就藩时,已经是一个超级领导型人物。
朱棣还在北京防御北元势力时,就常常和中央派来征讨蒙古人的将军们接触、交流。将军们都对朱棣印象深刻,回南京后向朱元璋报告说,朱棣治理北疆很得体。所以朱棣的名声远大于他的两个哥哥朱樉和朱棡。朱棣除了善于对父皇朱元璋表现出忠贞外,在军事能力上更是表现得非常突出。朱标死后,民间甚至传言,朱棣有可能会成为朱元璋的接班人。
朱元璋显然不可能把皇位交给朱棣,这是原则问题。如果把皇位交给朱棣,那他的两个哥哥会怎么想?但他有段时间,的确对朱棣心存疑虑。如今又被朱允炆间接地提起,他竟陷入了无法向朱允炆解释的尴尬境地。
他只能对朱允炆说:“你不要为此事心烦,对于这些藩王,朝廷有严格的制度限制他们,而且他们没有兵权,根本成不了气候。另外,我不希望你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咱们都是一家人,家人之间,不可存有这种怀疑之心。你父亲在世时,在家人关系的维护上就做得非常好,我希望你也能保持你父亲的做派,不要做朱家的罪人啊!”
这话已经说得很重,朱允炆慌忙跪下说:“打死我,我都不敢和家人闹翻!只是,我不和他们闹,他们万一和我闹,我该如何处理?”
朱元璋被问住了。他沉思许久,才叹息说:“我自有妙计,你不需要为这些事担心。记住一点:你不仅仅是天下的皇帝,更是朱家的子孙。”
朱允炆只好点头。
朱元璋想了想,继续说道:“做任何事,先要让自己翅膀变硬。如果翅膀还不够硬,那就需要等待。时间会让一个要强的人慢慢变得强大,也会让一个作死的人慢慢走向死亡。从前我打江山时,有人给我出主意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几个字,我是终生受用的。把一块铁打好,不能指望铁软,你先要让自身硬。百分之百能成的事,就马上去做;如果没有这种把握,那就等待。”
朱允炆问:“我要等待多久?”
朱元璋回答:“等到你有把握时。”
这是个哲学问题。很多哲学问题,其实都是废话。朱允炆在一旁一副沉思的样子,但显然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感到茫然若失。
朱元璋还沉浸在大清洗的欢乐中,他认为剩下的人,全都是对朱允炆忠诚不贰之人。可他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忠诚固然重要,但能力更重要。他用多次大清洗,干掉了他感觉不忠诚的那些有能力的人,剩下的就全是酒囊饭袋。几年后,朱允炆向朱棣宣战时,就暴露了这一点。所有的官员在朱元璋的屠杀下已经变得不敢作为,只求“明哲保身”,所以朱棣才能轻而易举地谋反成功。
朱元璋只看到了那些人的能力,却没有看到那些人的忠诚。而那些在他看来“忠诚”的人,却都是“阿斗式”的官员。
朱允炆对于爷爷的种种安排,简直是感激涕零。然而,当厄运到来时,他才会发现,爷爷的这些安排,其实是在给他修建坟墓。而他的爷爷却认为,自己是在给孙子搭建人生的天梯。
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我给你留下的江山,需要你自己去安排;但你不需要的,我全都帮你铲除了,一根毛都没有剩。”
朱允炆每当深夜难以入眠时,总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爷爷是如何知道,什么是我需要的,什么又不是我需要的呢?!”
教育的本质,是点亮被教育者的良知,而不是帮教育者做作业,这是朱元璋永远都不懂的。不清楚这个道理,就注定要付出代价,即使你不付出代价,你的后代也要帮你付出代价。
这就是当朱元璋接班人的一个死结,这个死结永远也不可能解开。因为解开的钥匙,早已被中华千年来的帝制模式扔进了汪洋大海,连如来佛祖都捞不到!
至于朱允炆的能力到底如何,下面这个故事可以作为证明。
某天,朱元璋到基层去听案,法官正在审理七个盗贼。朱允炆把每个盗贼都认真看了一遍,就对朱元璋说:“这七人当中,有六人是盗贼,而其中一人不是盗贼。”
后来,经法官审讯,果真如朱允炆所言。朱元璋问他是怎么知道的,朱允炆回答道:“《周礼》听狱,色听为先。此人眼神不慌、气定神闲,所以知其不是盗贼。”
据说,朱元璋特别高兴地说:“俗话说‘治狱贵通经’,还真是如此。”
判案凭经典,这就是朱允炆的能力。一方面,说明他对经典很熟;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个书呆子。人的心理素质强弱不同,遇到事情的反应也不同,不能仅凭其表情就判断人家是好是坏。所以,朱允炆的能力究竟如何,我们心中已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