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瑞士巴塞爾召集105個國家和歐盟共同簽署了《巴塞爾公約》,製定出有害廢棄物(或其他廢棄物)越境轉移和處置等相關規定。1992年5月該條約正式生效,成為一部環境保護方麵的重要國際法,目前約有170個締約方。
作為第一大電子垃圾生產國的美國至今未加入公約。
—— 維基百科“巴塞爾公約”詞條
1
那是一艘手工精細的木質帆船模型,規矩地擺放在玻璃展櫃內,故意做舊的紅褐漆色泛著亮光。周圍並沒有常見的全息場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張手繪的矽嶼及周邊海域地圖,可以看出,繪圖者竭力展現當地美好風光,濃墨重彩得不甚自然。
“……這是矽嶼的吉祥標誌,象征著豐收、富庶及和諧……”
斯科特·布蘭道出神地盯著船身,並沒有留意解說員說些什麽,那顏色與質地,尤其是張揚的風帆讓他回想起昨晚宴席上的清蒸龍蝦。他並非素食主義者或是WWF[1]的狂熱粉絲,隻是盤中憑空多出的第三隻螯足及經過巧妙修飾的背甲讓他心生疑慮。每當想到這背上增生節肢的“野生龍蝦”很可能出自附近海域養殖場時,他便興趣大減,隻好眼睜睜看著官員們大快朵頤。
“斯科特先生,明天您想了解些什麽?”林逸裕主任帶著酒勁兒用方言問他。
助理陳開宗並沒有糾正稱謂上的錯誤,照直翻譯過去。
“我想了解矽嶼。”斯科特被灌了些白酒,但還清醒,他略去了“真實的”這個定語。
“好!好!”滿臉通紅的林主任轉過頭跟其他官員說了句什麽,所有人大笑起來。陳開宗並沒有立即翻譯,過了一會兒,他說:“林主任說,一定滿足你的願望。”
他們在這間冷氣強勁的矽嶼曆史博物館裏已經待了將近兩小時,而且絲毫沒有結束的意思。解說員操著口音濃重的英語,帶他們穿過明亮光潔的展示廳,經由古代詩文、政府函件、修複照片、仿製器具,用塑膠人偶裝置的生活場景和偽紀錄片,介紹矽嶼由公元9世紀至今逾千年的曆史。顯然博物館的布展水平未如理想,原本期望觀眾由魚米之鄉步入工業社會,再進入信息時代的意圖,在斯科特看來,隻不過是一間又一間沉悶乏味的遺跡陳列室,配合照本宣科的解說詞,催眠指數幾乎比得上軍營裏的教官訓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