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玉展开给众皇帝储君们看。
“U235+1n=2n+Ba137+kr97”
皇帝储君们都是一脸懵逼。
这是什么符号?从未见过啊!
“这是核裂变的反应方程式,核裂变是重原子核分裂成轻原子核,原理上并不复杂,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
季博昶话语一顿,见他们都是一脸茫然,他叹了口气。
“当然这些东西也不是你们能研究的。”
他自己虽然是理工科出身,也觉得这些方程式颇为复杂。
目光落在疯狂记笔记的洪熙朱瞻基身上,季博昶挑了挑眉。
“你在做什么?”
季博昶走到洪熙朱瞻基身旁,发现他连反应方程式都记下来了。
随后他满头大汗的抬头:“仙师,我爹没听到,我得给他做个笔记回去慢慢看。”
盯着上面像天书一样的符号,季博昶叹了口气。
想必朱瞻基记了也是看不懂的。
课堂上绝对不缺乏记笔记的好学生,但有的时候他们学习还没有不记笔记的同学学得好。
就像洪熙朱瞻基和朱标一样,朱标将一切都记入了脑子,但朱瞻基满心都是记笔记这个任务。
“不用记了,专心听着往脑袋里面记,主要记科举制度改革。”
随后他清了清嗓子说道:“老朱,当初你设立的国子监,也应大改。”
老朱皱眉,“仙师,这是为何?”
明初的国子监,既是学校,也是监狱和刑场。
老朱属于贫民百姓出身,即便中华几千年都挑不出第二个和他一样牛逼的人,但他还是害怕意外的发生。
他担忧自己的政权被普通百姓给推翻,所以他允许士农工商建言,唯独不许学生们发表意见,但是学生是一个思想独立的群体,若是运用的好,可以助执政者治理国家,换言之这批学生就是未来在朝堂上做官的人。
所以老朱要把他们扼杀的摇篮里,要求他们学八股文死读书。
“首先改名,国子监改为大明皇家国学院,教学模式也需要更改,直达天听授命,设立单独一司负责科举,科举改为每年一次,为扩招人才。此外,皇家国学院不能单独局限于授课教学,像科举分科一样,分出许多行业和专业,进行独立教学。”
可以说像是一个初具雏形的现代大学了。
扩招人才也是为了白银流通能快速一些,一方面可以将白银用于国家建设,另一方面可以让从倭国来的白银通过经济交易等手段与他国互惠互利,从中拿捏其他国家的经济命脉。
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人才,就像他们最想研究出的原子弹,只有更多的人才才能推动大明的科技发展。
“这节课中场休息,大明财政崩溃的原因,我还会继续讲。”
他讲了许多节课,但从始至终都是在绕着这一个主题延伸,并非只单独讲这一个主题。
为的就是这些皇帝和储君们能在其他方面做好,避免财政上出现的纰漏。
刚一下课,洪熙朱瞻基就笑嘻嘻凑到了朱标身边。
“大爷,我刚才没跟上,能不能借我看一眼。”
朱标还没说什么,老朱就拧紧了眉毛。
作为初期班的班长和纪律管理员,他马上要呵斥住洪熙朱瞻基的动作。
“我觉得仙师这节课还是相当有意义的,若我爹错过了,肯定会后悔的!”
话落,老朱也舒缓了紧皱的眉头。
洪熙朱高炽确实也是倒霉了些。
他又看向永乐朱高炽。
“别忘了减肥。”
正笑呵呵的永乐朱高炽感觉无数把无形的刀插在自己身上。
怎么好端端的又把话头引到了他的身上?
季博昶扫了眼无所事事聊天的弘治父子,沉声道:“你们的事还没解决,跟我来一趟。”
一阵风吹来,三人的身影消失。
……
弘治时空,午门。
内阁三阁老盯着地上一滩血迹,李东阳陷入了沉思。
好端端受宠的外戚怎么突然被砍头了,场面还如此惨烈。
甚至没给张鹤龄和张延龄留遗言的机会。
刘健倒吸一口冷气,在官场纵横多年的他也别过头去了。
仿佛预见了他们的命运。
“我们去问问陛下吧,为何突然……”
谢迁开口提议。
因着历史上/将朱佑樘称为中兴之主,所以内阁这三人也被称为仅次于“三杨”的人物,辅佐朱佑樘有功。
刘健为内阁首辅,善断。李东阳善谋,谢迁善侃。
国家大事基本上都由这三个人过目和接手。
李东阳阻止道:“现在去,岂不是将心虚表现的太明显了?我们三人又没做什么错事,更没有做过对不起大明的事情。”
话音落,原先朱厚照消失的位置上突然出现了三道身影。
是弘治朱佑樘和弘治朱厚照。
他们二人中间站在最前面的是一位白衣男子。
能与皇帝和太子并列而站,甚至站于他们身前的,到底是何人!?
内阁三人惨败皇帝和太子时,不敢抬头多看季博昶一眼。
突然出现的朱佑樘和朱厚照也都是一脸懵逼。
他一眼就看见了地上的血迹,一滩滩像小河流一样。
随后朱佑樘不忍心的闭了闭眸子。
少年朱厚照一反常态,面色冷凝道:“父皇,今日不杀张氏两兄弟,日后大明有更多的人会因他们的逼迫而惨死。”
“你觉得他们死的可怜,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无数百姓死的更惨更可怜!张氏两兄弟作恶这么多年,你当真看不出吗?”
朱厚照深吸一口气,“儿臣就想知道,父皇难道一点都不知道他们的恶行吗?”
正德朱厚照也被他这幅样子惊到了,没想到自己儿时还有这样的勇气,公然教育自己爹。
其实他也憋了很久了,只是成年人有的时候不想直说自己的伤痛。
他不像弘治朱厚照一样,以为自己父皇是不知道。
他深知父皇只是偏心张氏一族而已,虽然那也是他母后的母族,但两个朱厚照都不想因此让大明百姓陷入水深火热当中。
季博昶也露出赞赏的眼神,老朱家果然还是有些有血性的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