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句话送十族亲友上天

第295章 消失

字体:16+-

他的声音如寒冰刺骨,透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你就呆在这个密室里,不得擅自离开!”

杨封的话语中充满了严厉和冷漠,彷佛将杨默之视为囚徒。

杨默之躺在地上,满脸是血,呼吸沉重而痛苦。

杨封冷冷地望了他一眼,随后转身关上密室的门,留下杨默之一个人在黑暗和寂静中。

随着门的关闭,密室内只剩下了杨默之微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杨默之躺在冰冷的地板上,感受着身上每一处的疼痛。

他闭上了眼睛,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他的心灵仿佛被冰冷的利刃划过,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

他的眼神空洞而失焦,直视着昏暗的天花板,仿佛在凝视着自己命运的深渊。

在这漆黑的密室中,杨默之的内心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风暴。

他对杨封的怨恨已经到达了极点,那是一种由血脉亲情转化为深深仇恨的极致痛苦。

他的心中不仅充满了对父亲的憎恨,还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尽反思。

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价值,以及他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

在这个家族的权力游戏中,他不过是一枚被任意操控的棋子,没有任何选择权和话语权。

杨默之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他感到自己被困在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中。

他的身份、他的血统,似乎都成了束缚他的锁链。

在这个压抑的空间里,杨默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

终于,杨默之艰难地从地板上爬起,他的身体疼痛万分,但他的眼神中却闪烁着一丝决然。

他的目光落在密室角落的一个隐蔽处,那里有一个几乎不为人注意的小地道,是他此前无意中发现的。

杨默之犹豫了片刻,最终他决定冒险一试。

他艰难地挪动着身体,来到那个地道口,用尽全身的力气推开了掩盖地道的石板。

地道显得狭窄而幽深,里面弥漫着一股潮湿的土壤气息。

在绝望中寻找生机,杨默之没有多想,便钻进了那条地道。

地道弯弯曲曲,黑暗中只有杨默之艰难的呼吸声和移动的声音。

他一边忍受着身体上的剧痛,一边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心中充满了逃离这个囚笼的决心。

经过艰难的爬行,杨默之终于看到了地道的出口,微弱的光线从外面透了进来。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爬出了地道,来到了一处偏僻的庭院中。

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任何人的踪迹。

杨默之站立了一会儿,调整了一下自己凌乱的衣衫,随后快速地离开了那个庭院,消失在了夜色中。

他的去向无人知晓,仿佛化作了夜中的一阵风。

从此,杨默之便消失在了杨家的视线中。

在杨家府邸的书房内,杨封沉思着站在窗前,他手中紧握着那封已经密封好的信函。

夜色深沉,映照着他的脸庞,透出一丝阴谋的气息。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似乎在计划着某个深远的阴谋。

突然,他的目光转向那封信函,上面署名的是季博昶的名字,这是杨封精心设计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手段,他打算陷害季博昶,使之成为通敌的罪名的替罪羊。

在这个权力斗争激烈的时代,这种策略虽然阴险,却能有效地打击敌人,巩固自己的地位。

杨封的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对着旁边暗卫说道:“这封信是季博昶写给敌国的密信。”

“你必须确保它能够安全、秘密地送达,任何泄露都可能导致大计功亏一篑。”

暗卫听到季博昶的名字,不由得眉头一皱,但他很快恢复了平静。

杨封继续补充道:“这是一场关乎杨家生死存亡的较量。”

“一旦季博昶因此事被牵连,他在朝中的地位将不保,我们杨家便可乘机扩大势力。”

暗卫沉声回应:“遵命,大人。”

他接过密信,小心翼翼地藏好,然后快步离开了书房。

杨封目送暗卫离去,他转身回到书桌前,目光复杂地盯着书房内的一幅挂画。

这幅画描绘的是狩猎场景,猎人正用箭瞄准远处的猎物,象征着杨封此刻的心态。

他自言自语道:“季博昶,你虽然才智过人,却不得不为我所用。”

“这一局,我看你如何破解。”

杨封的脸上露出一丝阴险的微笑,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季博昶陷入困境的场景。

数日后,大明边疆发生了重大变故。

隔壁的敌国趁机夺下了一座要塞城池,这个消息如同惊雷般震动了整个皇城。

城池失守的消息迅速传回京城,使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边疆的将领携带着沉重的消息,匆匆回到京城,直奔皇宫。

他们被紧急召见,上朝禀报皇帝朱瞻基。

在金銮殿上,将领们跪倒在朱瞻基面前,面色凝重地报告了边疆的惨状。

朱瞻基听到这个消息,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他的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怒火。

失去城池,对于大明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更是对他皇权的一次严重挑战。

此时,一名朝臣步前一步,他手中拿着一封密信,声音沉重地说道:

“陛下,此次城池失守,可能与内奸有关。”

“我们在敌国撤退后的营地中发现了这封密信。”

他将密信呈递给朱瞻基。

朱瞻基接过密信,仔细阅读,只见信中详细描述了边疆的防务布置和大明的兵力部署,且署名竟是季博昶。

朱瞻基的表情在阅读密信后变得极为难看。

朱瞻基手中的密信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他的脸色难看,眼中闪过一丝愤怒。

金銮殿上的气氛紧张而沉重,所有的官员都在等待皇帝的判断。

随着密信内容的传播,朝中官员纷纷露出愤怒的表情。

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弹劾季博昶,声音中充满了愤慨。

“陛下,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季博昶若真与敌国勾结,那便是大逆不道,必须严惩不贷!”一名朝臣激动地说道。

另一名朝臣也站出来支持:

“陛下,季博昶虽为朝中重臣,但如此罪行,天下难容!请陛下下令立即拿下季博昶,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