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仍然犹豫,垂眸思索着其中利弊。
“你的担心也不无道理,那你率军驻扎高丽,亲自指导诸士兵过海。”
此计策一出,朱元璋展颜道:“仙师此计甚妙!”
仙师就是仙师,轻松就解决了让自己焦虑一晚的事情。
“你不光得防着日本和高丽两个国家,你还得提防北方蒙古族随时卷土重来。”
季博昶皱眉分析着:“所以你派兵驻守北境。”
老朱震惊的合不拢嘴。
“仙师所言甚是,北境那些少数民族蛮横无理,未受过中原的驯化,况且北境天气环境恶劣。”
这也是蒙古族几次打进中原的原因。
大草原上吃沙子,谁愿意?
“要是草原上没有蛮横的蒙古人,也没有喜欢扎辫子的女真人呢?”
蒙古人是前朝遗患,女真人是隐患。
别小瞧女真族,他们虽然也是未经过驯化的野人。
但早在宋朝,完颜阿骨打就先后灭了辽国和北宋,占据了中原。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明朝末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族,将国号大金改为大清。
“仙师觉得女真人也该防?”
老朱对女真人没什么概念,他们已经几百年没有踏入中原。
况且在中原也有曾经留下过的女真人,虽然被中华文化融合了。
“你觉得不该防?别看他们天高路远的,但要是被逼急了,想入主中原呢?”
老朱拧眉沉思。
仙师方才的意思难道是要把草原上能威胁到大明的民族全都灭了?
即便明初的武将各个能打,但并不占据地形优势。
季博昶也明白这个道理。
这也就是当年有一伙人在莫斯科打仗没有占据地理优势,最后都被活活冻死了。
“要是在中原干一架还行!”
老朱在建国前的几次战役中也利用过地形特点大退敌人。
所以他心里是有十足的把握,再加上徐达、蓝玉、李文忠等人,一举灭了蒙古人都不是难事!
“这就要你自己去想了。”
季博昶长舒一口气,他讲课已经耗费了大多脑力,现在已经没精力去思考外族的事情了。
看来还是得提笔备课啊,靠自己非凡的大脑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下一次课他准备带着几个学员去正统-景泰时空,他踩点后确保安全,再进行其他的安排。
……
正统-景泰时空。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五日,此时距离大军出征仅剩两天。
要说这个大明战神是如何练成的,还是源于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汉高祖刘邦说: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但纵观几千年上下,能有资格说出这句话的除韩信外没有几人。
或许有人觉得士兵越多,战力越强,朱祁镇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这些士兵性格迥异,难免其中不会有逃窜叛变的。
所以指挥便成为了最难的事情。
可是土木堡之变关键点就在于,指挥长是一个太监。
司礼监王振,也只是一个胸无墨水的奴才。
王振之所以怂恿朱祁镇发动战争,便是想让自己出威风。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日,朱勇带领带着五万大军出发,最终五万人中了两万人埋伏,全军覆灭。
八月十三,距离大明数十年积攒的兵力精锐血洗一空,仅剩不到两日。
明史里曾经评价这次土木堡之变:真是奇了怪了,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钱有钱,人家也没说打到家门口来。
此时瓦剌也先已经带着重骑兵追上了大明部队。
恭顺侯吴克忠与其弟都督吴克勤等人均战死。
堡宗大军出了京城后按着王振的骚指挥一步步走进了阎王殿。
他先是为了能风光回乡,折腾士兵来回奔走,最后还绕了一条远路回京。
而八月十日朱勇战死时已经为大军争取了三日逃命时间,但王振非说他有一千多辆车没运到,暂时不急入城。
于是明军失去了最后的脱困机会。
距离土木堡的风波还有几日,季博昶踩完点后,心里已经盘算好什么时候带学员们来了。
……
宣德时空。
朱瞻基刚一下课就紧急召见了内阁三杨。
杨士奇见陛下面色红润,甚至露出喜色,不由欣慰。
朱瞻基将自己在仙师课上学到的政策统统讲给了三杨一遍。
得到了一致同意赞许。
“内阁改制我们三人是极为赞同的,内阁制度早就该完善了,也该筛选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来了。”
杨士奇笑道。
“官员俸禄过低确实会引起贪腐之风,早在先帝在时已有迹象。”
“陛下,唯独您要改宗室封爵制度,这个恐会引起大乱。”
他面色为难。
朱瞻基挑眉,“为何?因为违反了祖制?”
三杨也是善于变通之人,并不认为祖制是不可动摇的。
“并非,若这制度在太宗时期施行,是没有阻碍的。”
永乐大帝足够有威慑力,何况在宣德时期宗室已经枝繁叶茂了,若动摇制度,恐会引起他们的反抗不满。
杨荣与杨溥对视一眼,一同道:“臣附议。”
“好,那这件事暂且搁置。”
朱瞻基打算在下堂课后问问仙师会如何处理。
仙师在他心中已然是无所不能的存在了。
“朕还有一事。”
“远征倭国,刻不容缓。”
此言既出,大殿寂静。
三杨面面相觑后均跪拜在地,“陛下不可!大明祖制,日本是我大明永不征之国啊!”
朱瞻基冷笑:“我现在要改革的,哪个不是要推翻祖制?”
怎么提到给官员涨俸禄就一个个喜笑颜开,提到宗室和征倭国的事情就诚惶诚恐?
他懒得将仙师说过的内容再讲给他们听一遍。
大明的白银危机必须立刻解决!
“朕下旨你们也要抗不成?既如此,官员俸禄也不要再涨了!”
三杨历经几朝,一直将朱瞻基看作年轻人,他此刻竟露出了帝王的威严。
好似见到了一生征战的永乐大帝。
“朕不是商量,是通知。立刻传旨六部,筹划备战。攻打倭国!”
“凡因此事进谏者,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