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句话送十族亲友上天

第55章 戍边系统

字体:16+-

“大明皇帝朱祁镇,于中军被瓦剌俘获。”

“所以后世叫他大明战神。”

整个课堂鸦雀无声,甚至连老朱浓重的喘气声都变得尤为厚重。

荒唐!堂堂天子被俘获!以后大明又怎么在外邦和蒙古人面前抬得起头?

季博昶喝了口茶水缓了缓干哑的嗓子。

老朱棣捏紧了拳头。

大明数十年积攒的兵力精锐丧尽,自开国开始培养的五十多位勋贵忠臣,全部死于乱军之中,大明天子竟成为俘虏!

三件事一起发生足以让在场所有人觉得羞耻!

老朱棣想起昨夜因为大明战神这节课竟兴奋的彻夜未眠,现在他和朱祁镇一样,都是个笑话!

“孽障!咱定要亲手除掉他!”

闻言,朱瞻基浑身发起了冷汗。

他不敢阻止爷爷,但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儿子被爷爷杀死。

永乐大帝的威风世人皆知,三次北征,将蒙古打成了三瓣儿,直接将明朝的控制疆域往北直达库页岛,设立努尔干都司。

而后世俘虏朱祁镇的瓦剌,正是蒙古分裂出来的,此外还有鞑靼、兀良哈。

在永乐年间,这些部落连草都吃不上,只能喝点沙尘暴。

老朱棣这么拼命的干,就是免于后世蒙古族对大明的危害,希望后世子孙不必为蒙古族的事情忧心。

他确实是做到了,不管是以前的蒙古族,还是后来分裂的瓦剌、鞑靼等部落,都只能俯首称臣。

可他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大明天威**然无存,自己曾经征战的结果成为了笑话。

因为朱祁镇想嘚瑟打别人,却反过来被俘虏了。

宣德朱瞻基额角留下豆大汗珠。

因为此时的宣德年间,朱祁镇已经是储君了,要不是他这次病愈,朱祁镇就顺利登基了。

“好了,事发不因朱祁镇一人,和在座各位都有点关系。”

季博昶有意维持课堂纪律,随后他说道:“我们要分析的不是如何除掉朱祁镇,而是土木堡之变的原因,为何大明那么强的兵力都没打过一个小小的瓦剌,一个游牧民族而已,怎么就能把天子给俘获了?”

在场所有学员,都瞧不起瓦剌,所有人都觉得瓦剌掀不起什么风浪,尤其是朱高炽和朱瞻基,他们注重修养生息,很少发动战役。

“直接原因你们都知道了,是朱祁镇。”

“而间接原因,就是朱瞻基。”

宣德朱瞻基一下成为众矢之的,连一向看重他的老朱棣,都眼冒怒火。

季博昶叹了口气,你再生气还能杀了自己孙子不成?

“那照仙师这么分析,岂不是俺也有错?俺不该生高炽,高炽不该生瞻基。”

小朱四分析后认真说道。

季博昶登时感觉头疼,这小朱四简直是大聪明,举一反三也不是这么用的啊!

“并非如此,朱瞻基崩逝时储君朱祁镇不过九岁,主少国凝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他也算为朱瞻基辩驳。

生个废物儿子也不是他的错,这种事怎么能料到?

“我要告诉你们,直接把瓦剌扼杀在摇篮里。”

现在大明有了季博昶这个仙师,相当于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能少走许多弯路。

他浩浩****写下了“北境”二字。

“我们就谈谈,你们对北境做出的措施。”

“开国初,老朱一句‘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主中原’,便点明了大明朝是认可元朝的得天授命,而且说自己是继承元朝大统,而非宋朝。原因很简单,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的入主中原,顺便收复草原,然后以汉人的身份继承汉唐盛世。”

这一番话简直说到老朱心坎里了,他连连点头。

老朱开国时就是做好了恢复汉人荣光,打造万邦来朝的繁荣景象。

只是他当时还对元朝有些排斥,是刘伯温一番话定下的。

刘伯温的说辞与如今季博昶的说辞相差无几。

“洪武年间,一共三十多次北伐,导致蒙古被打散,老朱格外忌惮蒙古的势力,在长城外建立大批卫所,为的就是想彻底击溃草原余孽。”

季博昶先前也和老朱说过,不止要关注蒙古族,还有女真族,老朱格外听劝,他召见了大臣商议了女真的处置。

但不少大臣都说女真族安分守己,不必招惹。

“本来大批卫所,和老朱分封了九大赛王戍边这两套防守系统,足以让大明边境不受侵扰。甚至于可以逐渐蚕食了蒙古族的地盘,如此以往大明会彻底侵占草原。”

这正是老朱的打算,蒙古人是他一辈子的恨。

可惜老朱刚走没几年,朱棣靖难了。

“只是建文时期的靖难,让老朱棣心里有了阴影,怕再出个自己,他也开始削藩,削藩的手段和建文帝不一样,是将掌兵的藩王削掉了兵权,从塞地调离,老朱的戍边系统崩溃了。边境统兵的藩王被撤掉,卫所得不到统一号令,久而久之群龙无首,蒙古开始趁机捣乱。”

加之后来洪熙和宣德年间,压根不注意卫所,仅剩了两三人在那做样子。

卫所早就内迁到长城附近了,更有的直接撤退。

老朱眼红的瞪着老朱棣和朱老四。

而后二者压根不敢与朱元璋对视,因为他们是罪魁祸首。

“扪心自问,老朱这套戍边系统没有绝对的漏洞,可是被废了,而且蒙古人还留存。”

老朱早就知道蒙古人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所以他格外下功夫。

没等老朱向老朱棣和朱老四发难,季博昶又说道:“永乐帝继位后,开始北征,原本被打散的蒙古族,直接被老朱棣打的苟延残喘,更别提有余力反抗,直接臣服于大明,年年朝贡。”

老朱棣也算是将功补过了。

其实他和老朱的想法是一样的,都不堪蒙古的骚扰,只是处理的方法不同。

“永乐帝对蒙古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蒙古族一共分散了三大势力,瓦剌、兀良哈、鞑靼。他采用一种策略,哪个势力冒出了刺头,他就打谁,哪个势力太弱,他反而会帮扶一下,导致三种势力制衡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