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四十四

字體:16+-

縣上這次要劇團下鄉巡演,其實,是為了配合商品觀念教育活動。

易青娥要不是當了縣政協常委,咋也弄不懂,商品觀念教育活動是個啥。開了幾天會,腦子裏整個灌的都是這幾個字。聽其他委員說,寧州是緊挨著關中平原的一個小縣,隻沾了八百裏秦川的一點邊邊。而絕大部分都在秦嶺山區,相對封閉落後。人是自耕、自種、自吃。所有東西,都不知拿出去交換,所以日子越過越窮。據說寧州過去也有茶道、鹽道的。南方的商人,要到北方做生意,是要經過這個縣的一條古道。順著這條古道邊上,過去有集市。後來通了汽車,古道才慢慢廢了。集市也被一茬茬“割資本主義尾巴”,“割”得連尾巴骨都不見了。這次全縣商品觀念教育活動,用一個領導的話說,就是要讓這些集市重新活起來,讓大家都要學會做生意。劇團演戲,就是為了把人都召集攏,然後好開會。開會先是領導講話,然後是會做生意的人現身說法,再然後才演戲。

第一場演出,易青娥把大頭包了兩次,戲還是開不了。開戲前,她舅胡三元先是領著武樂場麵的幾個人,敲了半天銅器。一敲,四麵八方的人才都圍到舞台前邊來。據說,鄉政府提前用喇叭喊了好幾天,說劇團要來演戲,演楊家將,還是大本戲呢。要大家來看戲時,把家裏能拿出來賣的東西都拿來。可喊歸喊,來的人大多還是空腳吊手的。有人手上拿了自編的竹籠、笊籬、草鞋、鍋刷子,還有些不好意思朝人前擺,一直吊拉在身後。更沒人敢吆喝了。大家都朝土台子上死盯著,看劇團人敲鼓打鑼。有人議論說:“人家劇團,那才叫敲鼓打鑼呢,聽那聲響,都是有下數的。”還有人說:“你看那敲鼓的,半邊臉雖然黑些,可手上、嘴上、臉上,還有溝子上,勁可都是渾的。哪像咱們這兒‘打鬧台’,都是半夜聽著雞籠門響——胡(狐)敲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