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費(紅色經典)

字體:16+-

既然要寫短篇小說,一開頭就得碰到這麽個問題:短篇小說在哪裏?

猛一看,短篇小說是產生在作者的筆下,發表在報刊上,匯集在短篇小說選集裏。我們打開一本短篇小說集,在那裏看到引人入勝的故事,光彩照人的形象,看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很自然地就佩服作者:這人有本事,“吃葦子拉席,肚子裏編得好”。可是,仔細一想,就算肚子裏會編,也得有葦子吃,而葦子,是泥土裏長的。

原來,短篇小說和其他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一樣,它在生活裏;它是從生活裏來的,它是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裏的反映。

生活,是文學藝術,也是短篇小說創作的唯一源泉。隻有土壤裏才能長出莊稼;隻有長期地深入到工農兵鬥爭生活之中,觀察、體驗、研究鬥爭著的人和事,用那些自己接觸到的和深切感受到的生活形象把作者心靈的挎包裝得滿滿的,真正做好了了解人熟悉人的這個“第一位的工作”,才能找得到、寫得出短篇小說。

隻要仔細研究一下當代一些短篇小說的作家和作品,就可以發現:雖然他們寫作的題材很不相同,藝術風格上也各有特色,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是被生活積累和感受“逼”著進行創作的。他們有的經曆了革命戰爭,有的參加了其他變革現實的鬥爭實踐,熟悉了某一方麵的鬥爭生活,體驗和感受了一些動人的人和事、思想與感情。這種體驗和感受積累得多了,生活的行囊充實了,那些難忘的人和事就站到了作者的麵前,就來敲作者心靈的門了;於是他就睡不著覺了,於是就拿起筆來,把這些看到的、感受過的和自己相信的思想、感情與形象,經過精心的藝術構思,寫到稿紙上,成了短篇小說。

在這裏,作者親身的感受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那種用自己的心尖子去感觸過的事物,那種激起並且傾注了自己感情的生活形象,是創作中的寶貝。有的同誌對生活有著特別銳敏的感受力。像寫過有關孩子與革命的優秀作品的劉真同誌,就有這樣的本事。同樣的一段在革命部隊裏成長的鬥爭生活,別人跳著蹦著地走過去了,她卻留下了深切的感受,而且感受得細致、強烈而又獨特。她能夠保持最初接觸生活時的那種感受。這大概是從生活中得到短篇小說的一種特殊的長處、特殊的稟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