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里湿润多雨的一天,卢慎在食堂吃午饭时,突然接到贾滨发来的一段简短微信语音。
“马上进你的邮箱,看我给你发的邮件,看完就删掉!”
好几个月下来,当卢慎几乎都要忘了这回事的时候,没想到高中同学还是遵守了约定。他快速返回宿舍打开邮箱,看到里面有贾滨发来的一份文档,中间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内容是一些对球体的简单分析结论。
看完文档后,卢慎不禁感叹:若不是这些顶尖科研工作者,光凭他自己恐怕到死也想不到球体上那些符号究竟有什么含义。
文档提到,北京的研究小组使用显微镜观察了每一个字符,发现字符都是由用纳米级别尺寸的针状工具戳出来的、极其微小的凹陷图案组成。凹陷的种类共有四种,每一种与另一种之间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如A对应B,B对应A,C对应D,D对应C,共计四种对应关系。而A对应C、B对应D的组合从未出现过。这四种对应关系组成了球体上几乎所有的“字符”。经过数个月的测算,最终统计结果显示,这些组合共计有30亿个左右,庞大的信息以不平均的方式被分配进共计314159个字符内。
看到这里时,卢慎仍不得要领,直至他看见贾滨在后面写下的一句话: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人类DNA碱基对的构成模式和数量尺度。”
文档中还提到:虽然球体缺损,但由于表面符号保留完整,因此研究小组已成功将所有符号录入计算机,并将符号中四种不同的凹陷图案以DNA碱基对的四种成分,即两种嘌呤和两种嘧啶依次代替,很快就换算出它们各自对应的是哪一种成分。现在,相关数据已经传给了中山大学、无锡超级计算中心等国内单位,正在运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数据换算,部分数据已经得出结果,但由于保密程度极高,贾滨根本无法接触得到。
文档结尾处,贾滨写下这样一段话:
“球体的来源仍不清楚,它所记载的遗传信息究竟来自哪种生命形式也暂时未知,但相信不久之后,科研人员就将彻底复原球体记载下的生命形态。这其中究竟是福是祸,究竟该不该复原,虽然存疑,但研究工作会继续前进,不可能停止。希望前方有好运。”
看完文档,卢慎犹豫良久,还是将其删除,然后瘫坐在椅子上感慨不已。
他由衷羡慕贾滨可以投身于如此伟大的科研工作之中。
三天后,贾滨又发来微信,说自己即刻就要出发前往南极。昆仑站的科考人员在挖掘球体的位置附近有了新的重大发现,据信与球体有关。微信很简短,他也没说具体发现了什么。
卢慎猜测,这次科考的保密程度一定也是极高,问也问不出什么来,于是便没有回应对方。
这一决定令他后悔终生。
因为半个多月以后,他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
贾滨参加的科考队出事了。
“我们知道贾滨在临走时给你发过邮件。你现在哪里都别去,我们的人今天会来找你。”对方语气冷硬,说完就挂了电话。
惴惴不安地等待了几个小时后,当天夜里,几辆轿车停在学校宿舍楼下。几个身穿西装的人走进宿舍,向卢慎亮明了安全部门的证件。
“跟我们走吧。关于贾滨的事情,需要你配合我们调查。”
卢慎点点头,站起身来,开始收拾东西。
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他,这个故事并没结束,而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