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裏濕潤多雨的一天,盧慎在食堂吃午飯時,突然接到賈濱發來的一段簡短微信語音。
“馬上進你的郵箱,看我給你發的郵件,看完就刪掉!”
好幾個月下來,當盧慎幾乎都要忘了這回事的時候,沒想到高中同學還是遵守了約定。他快速返回宿舍打開郵箱,看到裏麵有賈濱發來的一份文檔,中間隻有文字沒有圖片,內容是一些對球體的簡單分析結論。
看完文檔後,盧慎不禁感歎:若不是這些頂尖科研工作者,光憑他自己恐怕到死也想不到球體上那些符號究竟有什麽含義。
文檔提到,北京的研究小組使用顯微鏡觀察了每一個字符,發現字符都是由用納米級別尺寸的針狀工具戳出來的、極其微小的凹陷圖案組成。凹陷的種類共有四種,每一種與另一種之間有固定的對應關係,如A對應B,B對應A,C對應D,D對應C,共計四種對應關係。而A對應C、B對應D的組合從未出現過。這四種對應關係組成了球體上幾乎所有的“字符”。經過數個月的測算,最終統計結果顯示,這些組合共計有30億個左右,龐大的信息以不平均的方式被分配進共計314159個字符內。
看到這裏時,盧慎仍不得要領,直至他看見賈濱在後麵寫下的一句話:
“這很難不讓人聯想起人類DNA堿基對的構成模式和數量尺度。”
文檔中還提到:雖然球體缺損,但由於表麵符號保留完整,因此研究小組已成功將所有符號錄入計算機,並將符號中四種不同的凹陷圖案以DNA堿基對的四種成分,即兩種嘌呤和兩種嘧啶依次代替,很快就換算出它們各自對應的是哪一種成分。現在,相關數據已經傳給了中山大學、無錫超級計算中心等國內單位,正在運用超級計算機進行數據換算,部分數據已經得出結果,但由於保密程度極高,賈濱根本無法接觸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