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恪從沉睡中醒來,記憶湧進大腦。當初收到來自幾十光年外的信息,人類知道了地球之外還有一個幾乎完全相同的星球。本以為會再次出現航天大熱潮,直到後來也鮮有人關心。
地球太美好了,好到人類已經不願意離開她,而航天的代價又太大了。即使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撒哈拉沙漠或者南極,也至少可以為人類提供充足的空氣。到了太空或者外星,失重或者不一樣的重力、真空、極端溫度、無水,每一種出現疏忽都可以扼殺脆弱的生命。
要知道,直到21世紀,人類真正利用的地球表麵積不到地球總麵積的2%,如果扣除農業用地,其占比例更是低到了0.7%。地球上的礦產資源遠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豐富,截至21世紀初,煤炭尚可以供當時的人用一千年,石油至少可以用兩百年。並且當時開采的石油中超過60%被汽車所消耗,電動汽車的出現一舉把石油消耗量拉低一大半。
就像石器時代的結束不是因為石頭被用光一樣,可控核聚變也把煤和石油早早地趕出曆史舞台。伊恪出生的時候可控核聚變就已經被大規模應用,工業自動化也達到了之前人們無法想象的地步。當能源已經不成問題,人工光照被應用到農業,環境不再是製約農業發展的因素。以往被用於太空城市的構想此時被用在地球,諸如沙漠等地。
與此相對應,進入太空成本太高,收益太小。在火星上建一個小型居住地的費用,足夠在沙漠裏建一個全封閉城市,維護成本更是高的嚇人。如果人類打算在太空中擴散,各星球之間漫長的距離簡直令人絕望。即使在太陽係裏,光從地球到達木星需要50多分鍾,到達冥王星就需要5個小時了。這意味著,按照理想狀態的最快速度,有人在冥王星上發送一句“你好”,地球上也要在五個小時之後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