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初,人們以為這隻是種心理疾病,專家們稱之為“彼得潘症候群”。患者雖然身為成年人,年過而立乃至不惑之年,卻依然不想長大,行事說話裝嫩賣萌,仿佛永遠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中,害怕現實,恐懼競爭,逃避責任與義務,不停更換伴侶,容易沉溺於藥物或酒精所營造的虛幻庇護所中。
他們將所有這些歸罪於過度保護溺愛的家庭成長環境,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
就像女性追求青春永駐,容顏不老,這一切不過是通往另一層階梯的小小一步。
22世紀中葉,一種發育延緩綜合征開始蔓延,患者的生物鍾似乎比正常人被撥慢了數倍,第二性征延後至30歲左右出現,更年期隨之推遲。科學家們似乎認為,人類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將壽命延長到150歲以上,青春理所應當地會變得更長。大量文學作品和影像出現,讚頌漫長的青春,患者被塑造成人類進化的方向,在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論證下,這種疾病大有全麵逆轉被文化建構成社會“正常態”的趨勢,而其他所有人則淪為時代的殘疾棄兒。
他們隻看到問題的一部分。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有一個長得不成比例的不成熟期。在靈長類動物中,狐猴、恒河猴、大猩猩和人類的幼仔期(兒童期)分別是2年半、7年半、10年和20年。人類性成熟時間比黑猩猩晚了5年,長牙也是。為什麽我們需要一個如此漫長的不成比例的童年?
科學家早在20世紀中葉便發現成年人類與幼年黑猩猩在生理上的同構性,小下頜、平臉和稀疏的體毛。人類與黑猩猩有99.4%以上的相同基因,但在隨時間而改變的基因中,有近一半(40%)啟動時間大大晚於黑猩猩,尤其在負責高等思考的大腦灰質中體現得更為突出。
所有的幼兒教育機構都會向家長宣稱,大腦完全發育成熟之前,神經元突觸尚處於未成型階段,接收信息刺激的能力最強,腦容量的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