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車平穩地駛入開元冬眠集團能源分廠第十九號基地的大樓(平時,陳東和同事們喜歡用“開能十九”來稱呼自己的工作單位)。天花板上的噴淋係統灑下柔和的水霧,與此同時圍攏而來的機器人清潔員迅速地擦除了班車車身上的浮塵。車前方牆壁密布的圓孔隨即吹出黑色的煙霧,迅速包裹了整個車身,隨後被車尾部吸走。陳東聽樓宇維護係統的同事們在午飯閑聊時說起過,這種黑色煙霧其實是中空的納米金顆粒構成的吸附劑,能夠徹底掃除和清潔班車所有死角裏的放射性灰塵與有毒微顆粒。不過陳東從來沒有興致關心這一成不變的清潔程序,一方麵當然是因為這幾分鍾的工作時間不能浪費;另一方麵,他也覺得這迎麵撲來的黑色煙霧讓他不由自主地想到戰爭和死亡。在如今這個世界,黑色、煙霧,可能是守夜人心中最帶有恐怖色彩的兩個名詞了。
屏幕上的時鍾跳到了“8:00”,班車的門輕輕打開,屏幕熄滅。陳東和同事們走下了車,向著辦公樓的各個入口走去。
“開能十九”是開元集團為“太空棺材”提供燃料電池的二十五個基地之一,而陳東是開能十九電極開發小組的一名工程師。他的日常工作是優化燃料電池正極的材料配比,盡可能地提高燃料電池的使用壽命和穩定性。
實際上早在黃金時代人們就知道,冬眠的一大技術難點是需要定時(大約三個月一次)對深度冷凍和冬眠的人體進行短暫而迅速的複溫,在三十秒的時間內將體溫升至液氮溫區之後再迅速複原,這是保證冬眠極限長度的關鍵所在。而為了實現定期複溫,“太空棺材”的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能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依賴定期從地麵發射來的燃料電池。
這一點守夜人與冬眠人之間僅存的微弱聯係,讓陳東所在的小組毫不意外地成了開能十九的核心單元之一。事實上,要不是有著集團大學材料係的學位,全優畢業的成績單,畢業前在開能十九的優秀實習經曆,陳東很難在嫉妒和羨慕的眼光裏中加入這個炙手可熱的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