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是拜達瓦人所賜,四十多年前,達瓦人的襲擊差點兒摧毀了人類文明。
時間回溯到2083年,各國的曆史學家一致將那一年定為人類大宇航時代的開端。那一年,一個國際聯合科學小組發現了安科粒子,在短短的幾年內,中、美、俄、歐盟等四個實體分別研發出了自己的超空間躍遷引擎。從理論上來說,裝備了超空間躍遷引擎的飛船可以在一瞬間突破常規空間,旅行到數百光年以外的地方。
第一次超空間躍遷實驗選擇了地球到火星,無人探測器首先躍遷到了火星軌道,然後又在地球控製中心發出的指令下躍遷回了地球,短距離躍遷實驗獲得了完美成功。後來,各國又進行了幾次實驗,最遠躍遷距離達到了冥王星軌道,由於信號的傳播依然無法突破光速,所以如果從地表發送信號給探測器需要四個小時。這也意味著,一旦探測器的空間躍遷引擎出了問題,地球就需要等待四個小時才能知曉探測器的消息。如果探測器以常規引擎返回地球,則需要花費至少十年的時間。所幸這一次實驗也成功了,探測器躍遷後不久,在規定時間內反向躍遷回了地球軌道。
各國開始將目光轉向20世紀末以來人類發現的數千顆類地行星,尤其是那些理論上位於宜居帶的岩石行星都是炙手可熱的目標。伴隨著空間躍遷技術的突破,任何人都意識到大宇航時代即將到來。盡管有著《外層空間條約》的製約,但是哪個國家先發現了宜居行星,在未來的星際大移民中無疑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於是,一場新的太空競賽開始了。各國紛紛向類地行星發射無人探測器。由於探測器躍遷的距離越遠,消耗的能量也越呈指數級增長,所以距離越近的類地行星越發被激烈爭奪。太空競賽逐漸演變成了空間跳躍距離競賽,各國的探測器進行空間跳躍的距離越來越長,很快就突破了一光年,十光年,甚至一百光年。